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3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8岁的张叔是一位退休工程师,体检报告上写着“空腹血糖6.3 mmol/L”,医生说是“空腹血糖受损”,建议定期复查。张叔回家后上网搜索,看到一则“剑桥大学研究称:血糖高无需治疗”的视频,立刻松了一口气,甚至开始吃甜点也不顾忌了。
半年过去,他体重明显增加,常感口干乏力、视线模糊。女儿带他去医院复查时,才发现血糖已飙升至9.1 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前期。医生严肃地说:“有些血糖高确实不需要立刻吃药,但绝不能当作‘没事’!”
那么,“血糖高”到底是不是病?剑桥大学的研究又说了什么?今天我们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如果只是稍微高一点,又没有症状,是不是就不用管?”这是很多人对“血糖高”的理解,但医学上却不是这么看的。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统称为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状态。虽然不算糖尿病,但如果不干预,每年有5%~10%的概率发展为糖尿病。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而其中大多数,是从“血糖偏高”一步步走来的。所以,血糖高不是“没事”,而是“红灯刚亮”。
这句话来源于2018年剑桥大学一项发表于《BMJ》的研究,研究发现:年龄超过65岁、血糖轻度升高、无心血管并发症的人群,若立即使用降糖药,可能“收益不明显”。但这并不等于“血糖高不用处理”。
研究同时指出,对于年轻人、合并高血压、肥胖等风险因素的人群,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也就是说,这项研究的重点是:不是所有血糖异常都要吃药,但所有血糖异常都需要管理。
医生不会一上来就给你开药,而是更关注你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处于糖尿病前期,以下三件事比吃药更重要:
减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帮凶”。研究显示,体重每减少1公斤,患糖尿病风险下降16%。
每天快走30分钟,一周五天以上,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降低血糖。饮食控制
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多吃高纤维食物,是血糖管理的基础。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调整,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往往比药物更有效。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先不吃药”,下面这些情况,建议尽早干预:
BMI ≥ 28 的肥胖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
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人群
女性妊娠期曾患糖尿病
血糖波动明显者
这类人群如果不重视,发展为糖尿病的速度会非常快,甚至可能出现并发症。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一定会有“手麻、口渴、尿多”等症状。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在早期没有任何明显不适。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进入糖尿病阶段,甚至合并了并发症。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定期体检比你感觉不舒服更重要。”
好消息是: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60%以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但前提是:你要早点行动,不要等血糖持续升高再后悔。
血糖高不是“吓唬人”,但也不是“要命病”。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剑桥大学的研究并非告诉我们“可以不管”,而是提醒我们:科学管理比一味吃药更重要。别再被“血糖高没事”的说法误导,也别等到血糖飙升才开始重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从认识血糖开始。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
[2]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 Hippisley-Cox J, et al. BMJ. 2018;361:k1938.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