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琳站在自家餐厅空荡荡的大厅里,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心里五味杂陈。五年前,她的餐厅门口常常大排长龙,如今却连周末都坐不满一半。
陈琳站在自家餐厅空荡荡的大厅里,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心里五味杂陈。五年前,她的餐厅门口常常大排长龙,如今却连周末都坐不满一半。
“一份外卖优惠券能减25元,再加上配送费减免,比到店吃便宜多了。”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小王一边刷着手机上的外卖平台,一边算着账,“出去吃一顿的钱,自己做饭能吃两天。”
这不是个例。2025年上半年,北京住宿和餐饮业整体利润**同比骤降67%,酒店行业利润更是暴跌92.9%——平均每家酒店半年才赚三万多块钱,可能连一个月房租都不够交。
曾经门庭若市的餐馆,如今却面临生存危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下馆子了?老顾客们说出的原因,句句扎心,道出了当下消费市场的真实变化。
01 价格涨得太猛,钱包跟不上
“一份酸菜鱼78元,一碗米饭4元,再加上餐位费和纸巾,随便吃一顿人均就上百了。”在上海陆家嘴工作的李晓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不是不想吃,是吃不起。”
数据显示,2020年1月以来,菜单价格飙升24%。一份来自彭博社的研究发现,许多人即使在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也在心理上难以适应花25美元买一杯马提尼酒的现实。
价格涨幅远超收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为5.4%,而餐饮价格涨幅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02 消费观念变了,从“面子”到“里子”
“过去请客吃饭要去有排场的地方,现在更看重实实在在的性价比。”家住杭州的赵先生坦言,“花钱更理性了,不再为过度装修和环境买单。”
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中国。美国的调研也发现了类似趋势:当我们外出就餐时,我们往往会寻找最流行、最受追捧的餐厅,或者直接选择在家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大家更加注重储蓄和必要支出。2025年居民存款新增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而消费信贷增速仅5.6%,创七年新低。
03 成本压垮餐厅,品质下降伤顾客
“现在去餐馆吃饭,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了。”做了十年美食博主的陈佳感叹,“后来和几个厨师朋友聊天才知道,很多餐厅都在偷偷降低原材料成本。”
餐饮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2025年上半年,北京餐饮业营业成本高达360.19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2%,但降幅远低于收入下降的幅度。
商家陷入两难困境:客人少了,但很多成本根本省不下来。比如员工工资、水电、房租……这些该付的一分都没法少。很多人只好降价揽客,搞促销,结果陷入“价格战”。
04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堂食失去吸引力
“外卖平台经常发大额优惠券,再加上不用出门,为什么还要去店里吃?”大学生小张说出了年轻人的心声。
2025年7月,淘宝外卖宣布“一年500亿补贴计划”,美团随即启动“三年千亿投资”,即时零售战场硝烟再起。民生宏观研报显示,本轮补贴可能拉动7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
但这种补贴大战也带来了问题。商家参与“9.9元套餐”后,单店日均亏损2000元,只为保住外卖排名。南京消协抽查显示,38%的低价外卖存在“食材分量不足”“临期原料使用”问题。
05 高端餐饮“路边摊化”,中间地带消失
高端餐饮企业纷纷在门口支起摊点,售卖15元一份的平价家常菜。这种被网友称为“便民服务站”的模式,已成为2025年一道突出的商业景观。
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超过35%的中高端正餐企业为应对客流下滑,已尝试或正式推出“外摆平价窗口”业务,其客单价较店内堂食平均下降超过40%。
海底捞在北京、上海、西安等超过30个城市的部分门店外,试点推出了“邻家火锅”外摆档口。不仅售卖按份称重的火锅冒菜,还单独出售其招牌的扯面、虾滑、小酥肉等预制食材。
06 自己做饭更实惠,健康还放心
“买上新鲜食材,自己下厨,不健康吗?”“都有上门做饭业务了,五菜一汤48元,不香吗?”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出这样的疑问。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显示,目前国内消费市场已经出现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消费者的朴素、实用意识正在引领社会的新消费潮流。
消费者在花钱方面变得更保守、更理性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冲动消费,不买非必要品,不盲目跟风,从实际需求出发决定消费。
07 餐饮业何去何从?老顾客有话说
“不是不愿意下馆子,是希望吃到物有所值的东西。”资深吃货老刘说,“现在很多餐馆只顾着压缩成本,却忘了美食的本质。”
面对挑战,餐饮企业正在寻找出路。短期来说,降本增效有点用,但根本解还是要靠整体经济回暖、大家敢消费才行。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转型。海底捞通过“红石榴计划”孵化了“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SHUA BAKERY”等14个新品牌,并贡献其他餐厅收入6.0亿元,同比翻了2倍有余。
社区店模式也成为新的增长点。郑州某酸菜鱼社区店的“家庭作坊”模式颇具代表性:夫妻二人+2名帮工,30㎡门店主打3道爆品,通过“食材现杀现做+透明厨房”,日均流水稳定在8000元,毛利率达55%。
餐饮业的寒冬,也许正是回归本质的契机。当五星级酒店的大厨在街边翻炒10元炒面,当县域市场的烧烤店老板数着缩水三分之二的流水,中国餐饮正在经历一场“祛魅”运动——褪去“身份经济”的光环,回归“好吃、便宜、放心”的本质。
老顾客们最后说道:“如果餐馆能提供真材实料、价格公道的美食,我们依然愿意回去吃饭。”
这个冬天会淘汰一批人,但也会让坚持品质、关注性价比的企业活下来。毕竟,人们对美食的渴望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满足。
来源:小谈食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