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这背后的逻辑就在于,不同技术路线中头部企业产品最高效率并未拉开太大差距,然而反观同一技术路线内部,不同企业的产品效率与品质却存在明显差距,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从单晶与多晶的对决,到BSF向PERC的迭代,再到如今TOPCon、HJT、BC技术的同台竞技,光伏行业从不缺技术路线的较量。
但近期华能集团一则组件招标公告,似乎宣告着以往的竞赛格局似乎要变天了。
效率为王
8月22日,华能集团启动6GW组件招标,不同于以往按技术路线划分标段的常规操作,首次跳出“技术标签”框架,直接以组件的发电效率为核心标准来设置标段。
作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新增装机最快的电力央企,华能此次的招标“变向”可谓极具风向标意义。首先,明确了高效组件的“门槛”,转换效率标准为23.8%及以上。
其次,本次招标也给市场一定的指导方向,驱动企业不再沉陷于“争吵车轮战”,而是跳出技术路线之争的局限,专注于提升产品效率。
事实上,这背后的逻辑就在于,不同技术路线中头部企业产品最高效率并未拉开太大差距,然而反观同一技术路线内部,不同企业的产品效率与品质却存在明显差距,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以效率定市场,同样出现于另一家电力央企华电集团的20GW组件集采中。此次华电集采共分为2个标段:标段一为当下市场主流产品TOPCon,规模18GW,要求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2.5%及以上;二标段规模2GW,TOPCon、HJT、BC三种技术路线均可,组件效率要达到23.8%及以上。
此外,早在6月业内就有消息称,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多个省份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沙戈荒”大基地应用前沿技术光伏组件,并将23.8%作为转换效率的参考标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竞争力。
从大基地项目到央国企集采,都在清晰锁定组件效率指标,这是否印证效率为王时代已经来临,至少于当下水深火热的行业而言已释放出显著的积极信号。
警惕“效率卫星”
为什么是23.8%?
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经销商透露称,当前市场中TOPCon组件量产销售产品的效率主要集中在22.8%~23%+,HJT组件能到23.5%,BC组件效率为23%~24%+。
据头部企业官网资料,以2382*1134mm尺寸的组件来计算,23.8%转换效率对应组件最高功率将达到640W及以上。若以此来看,23.8%的效率门槛并不算低,已经是当下市场中顶尖的N型技术产品水平。
另外从北极星拿到的华电集采开标文件来看,二标段参与投标的26家企业,结合其官方对外披露的技术进展与产能信息,大部分企业要实现这一指定的高转换效率仍存在难度,仅少量头部企业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储备可实现23.8%的转换效率。
然而,需要重视的是,当23.8%的效率标准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市场上却已随处可见24%+,甚至25%的组件效率宣传。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必须清晰区分“实验室效率”与“量产效率”的核心差异,前者是理想条件下的技术峰值,后者才是反映市场真实水平的关键。
为了解市场情况,我们可以先从头部企业的量产进展窥探一二。BC方面,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隆基Hi-MO X10系列功率650W+、效率24%+组件已成为主销产品,另一大BC巨头爱旭股份目前ABC组件量产效率达到24.4%,累计出货16GW+。
HJT方面,有头部企业告诉北极星,目前主流组件出货功率为720W-730W,其HJT组件可在现有工艺情况下,少量产出功率740W、效率23.8%的组件,但目前产品还没有规模量产,采用新的工艺后可随时批量产出。
值得关注的是,BC、HJT技术产品以高效著称,但顶尖TOPCon技术产品效率与其也不分上下,如晶科能源Tiger Neo 3.0系列产品,功率650W对应组件效率为23.8%,据其披露,目前晶科已有20GW左右功率640W以上产能落地,预计年底将形成40-50GW高功率产能。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