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明,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丽娜,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泽金,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锋,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红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9月5日,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吉林市农业农村局专场。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明,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丽娜,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泽金,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锋,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红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手脚沾泥 解扣难题
奋楫笃行谱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潘明
首先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同时也感谢各位新老朋友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力支持。
年初以来,全市各级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不懈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主要表现为稳中向好和提质显效。
从稳的角度看,一是成色稳,
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9.96亿元、增长4.7%,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上半年转移就业37.3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29元、增长6.2%,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底色稳,
一方面,粮食生产实现良好开局,呈现面积增、墒情好、苗率高三个特点,农业防灾减灾举措更实、信心更足,粮食单产、总产有望再创新高,稳步迈向百亿斤水平;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有效运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防返贫致贫风险,稳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是改革稳,
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开展,基本摸清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家底。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6000家农民合作社、超15000个家庭农场、398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中坚力量。
从向好角度看,一是产业发展蓬勃向好,
持续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上半年人参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3.2亿元、增长164%,渔业一产产值3.08亿元、增长25%,均居全省首位,果品、灵芝、白鹅、柞蚕等产业规模继续领跑全省,新增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二是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以“小切口”托举“大民生”,接续开展净美村庄建设行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1.7万吨,整治村内道路1.7万公里、公共空间1.3万处,处置残垣断壁500余个、治理“飞线”350公里,栽植树木17万株,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始终保持100%。
三是乡村治理稳步向好,
坚持以良好党风带政风化民风,实现“三级”文明实践网络全覆盖,农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四季村晚”“全民阅读”等多个活动品牌,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提质角度看,一是科技农业整体效能明显提升。
全力改善农业科技装备设施条件,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08万亩,黑土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每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种业振兴取得实质性突破,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创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新建国家级标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2个,智慧农业发展领跑全省,稳步开启数字化种养殖模式。
二是绿色农业转型体系显著进步。
全市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535吨,处置率保持100%,推动绿色肥料、绿色农药、绿色机械和绿色能源等替代使用,化肥农药连续多年实现减量目标,建设畜禽粪污收储点932个覆盖2264个散养村屯,培育永吉、磐石、桦甸、舒兰4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上年分别提高1个、4个百分点。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建立,整体损耗大幅度降低。
三是质量农业发展导向释放潜能。
优质农产品持续增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10个,绿色、有机和地标农产品发展到18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越来越多优质农产品摆上了百姓餐桌。14个领域农产品深加工梯次推进,12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向美而行,品乡村美食、逛山乡美景成为城乡居民度假首选,上半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6.48亿元。四是品牌农业综合效益攀高向新。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全市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到35个,“舒兰大米”荣登“202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第32名,列入国家农产品精品品牌培育计划,8家龙头企业启动建设线上VR展馆,老爷岭、蜂道馆、出彩农业、桦牛等涉农企业成功入驻大型企业内部电商平台,打造吉林鲜米、长白山黑猪肉小笼包等爆款产品,销售额已累计突破千万元。
回顾上半年,农业农村发展成绩喜人。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锚定“三年站排头、实现新突破”目标,按照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对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系统部署,好上求进、以进促稳,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手脚沾泥、解扣难题,扎实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
吉林日报: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我市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马丽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上半年,全市始终聚焦脱贫群众“守底线、抓收入、促发展”工作主线,夯实产业基础、扩大就业规模、拓展增收渠道、优化分配结构、完善保障机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成效显著提升。
一是监测帮扶效能进一步提升。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总会有一些农户因为疾病、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面临返贫致贫的风险,关键是要早发现、早帮扶,及时纾困,避免风险积累成患。我们坚持健全“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年初以来,共核查行业预警信息1.3万余条,新纳入750户1551人,因人因户开展精准帮扶,稳定消除风险2831户5809人、占比54.3%,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
二是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过渡期内我们始终保持帮扶工作和帮扶政策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不断巩固提升。上半年,发放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142.3万元、分类救治大病患者5350人,修缮和改造农户危房345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以上。其中,2023年以来推动实施农村24小时供水工程,计划2025年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已达到71.72%。
三是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
持续丰富完善帮扶政策“工具箱”,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引导勤劳致富。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展“庭院经济+”和规模化特色种养殖等模式2.63万亩,带动 1.9万户;千方百计拓展脱贫人口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工代赈带动就业3838人,发展帮扶车间133间,带动就业725人,省外转移就业3118人,发放交通补助121.1万元;开展帮扶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等活动,销售帮扶产品1.62亿元。
下一步,将聚焦四方面发力,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
一是提升监测帮扶质效。
二是抓好产业就业帮扶。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延伸产链、强化技培、优化政策”等四维联动就业促进体系,推动脱贫人口从“就业务工”向“稳定增收”跨越。
三是优化完善帮扶政策。
用好用足包保部门、驻村工作队、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紧盯就业渠道和方式,加大农产品销售、家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力度,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
四是加强帮扶项目管理力度。
脱贫攻坚以来,国家投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资产,这是今后持续开展帮扶的重要依托。我们将严格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原则,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江城晚报: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请问我市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标志性举措?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泽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新征程上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依据。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化农村领域改革贯穿工作全过程,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农村最大的政策,早在2022 年我市就启动了延包试点工作,永吉县黄榆乡会源德村入选全国整村推进试点;2023年以来,全市共有83个乡镇(街)1184个村开展延包工作,我们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严把调查摸底关、农户登记关、公示审核关,目前已完成46个村的承包合同签订,签约率达到92%,17974户农民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坚持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带地入社、代耕代种、单环节托管、全程托管等方式,服务小农户 10.5万户,开展“耕种防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800万亩以上,很多服务主体在竞争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服务价格和服务标准已经约定俗成,大大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
三是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
。农村集体“三资”数量大、布局分散,表现在“册外地”上尤为明显,历来是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我们继2023年清查核定174万亩“册外地”之后,今年再核定“册外地”224万亩,总数达到398万亩,实现清仓见底。已清收126万亩,增加村集体收入1.01亿元。一体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累计整改问题 1246个,出台指导意见2个、制度文本11个,有效堵塞了制度漏洞。
四是推进农村产权流转规范化建设。
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运行,上半年,全市已在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挂牌村达到978个、覆盖率71%,累计成交项目3.65万宗、成交金额 1.58亿元,同比增加110%,通过产权流转项目为集体增收282万元、溢价率4.17%,通过集体采购实现节支186.5万元、节支率2.36%,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深化土地流转、宅基地利用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探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方式路径,加快构建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系,更好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排头兵,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增动力、添活力。
吉林市广播电视台:请问今年全市粮食形势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今年粮食丰收?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锋
市农业农村局全力抓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头等大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吉林市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90亿斤,去年首次超过95亿斤,达到95.2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我们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持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从当前农情调度和实地踏查情况看,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基础较好。
一是播种面积稳中有增。
年初以来,受政策和粮价上涨双重拉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8.7万亩,较上一年增加1.6万亩,特别是这几年我们下功夫抓大豆、油料生产,今年播种面积分别达到59.2万亩和4万亩,完成目标的 111.3%、114%。
二是作物长势平稳利好。
积极把握春耕播种期间墒情较为适宜的有利条件、全面完成播种,在5-6月下旬,我市平均气温 20℃,比历年高0.4℃,旱田出苗整齐,保苗率九成以上,明显优于往年。玉米抽雄吐丝期和水稻抽穗期均比历年提早1周以上,延长了农作物的灌浆成熟期,对作物安全成熟、减少早霜危害极为有利。
三是技术推广扎实有效。
我们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之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的核心带动能力。建成2个省级玉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推广高产高效技术32 项,建立大垄双行密植、水稻旱播等技术试点面积1.4万亩以上,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70.6万亩,为近年来数量最多。实施“一喷多促”467 万亩,为粮食丰产蓄能增势。
四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关键要靠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67万亩,已累计建设608万亩。坚持“质量第一、量质并举”工作导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打造覆盖全流程、全要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1+6+N”一体化制度机制体系,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五是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按时发放到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持续完善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大豆高油高蛋白品种补贴,稳定落实轮作、单产提升、防灾减灾项目补贴,通过这些政策,给农民实打实的支持。强化模式创新,率先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稻渔综合种养推广面积从11万亩扩大到20万亩,稻田小龙虾技术试验示范面积达到 450亩,同比增长300%,实现一田双用、一水双收,极大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总体看,如后期不出现明显早霜等极端天气,全市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全力打好夺丰收保卫战,密切关注低温、多湿、霜冻等极端天气,分区域、分作物、分品种持续强化田间作物管理,组建专家服务队伍,科学指导收获时间,合理安排收获进度,保障机具调配,确保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江城日报:请问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任红
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构建农业全产业链。2024年我市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380.1亿元,同比增长9.25%,今年上半年,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19亿元,增速 15.2%,连续六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
一是聚焦“特色”、构建“集群”。
以玉米、水稻、肉牛、食用菌为骨干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聚势跃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综合产值实现13.2亿元、增长 164%;生态渔业厚积薄发,渔业综合产值11.18亿元,实现预期倍增目标;舒兰市白鹅全产业链发展态势良好,年产值可达22.7亿元;桦甸市凭借肉牛产业优势,成功获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培育“链主”、做强“龙头”。
树“头雁”、培“强雁”、育“雏雁”,以深入开展“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行动为抓手,分领域、分层次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累计发展到705户,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2户,以链主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
三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组建吉林市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嫁接有效资源,推动品牌共建、抱团发展。今年以来,我们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广东农博会、吉鲁商贸会、长春农博会等域内外展销宣传活动,签订优质农产品销售订单2.8亿元。老爷岭、蜂道馆等域内涉农企业与天津一汽、中电科集团、首衡农业集团等企业精准对接,成功入驻内部电商平台。
四是培树“品牌”、打造“爆款”。
全力打造“1+10+N”品牌矩阵,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到35个,优质企业品牌、名优产品品牌分别发展到221个和230个。桦牛预制调理牛肉、长白山葡萄酒、得利斯火腿、兴泽卤蛋等精深加工产品知名度逐步提升,长荣松籽产值实现2.7亿元,出彩白桦树汁产值超过1亿元,新近上市的吉林鲜米销售额突破700万元,长白山黑猪肉小笼包销售额达到600万元,一批批爆款产品成为消费者新宠。
五是储备“项目”、促进“融合”。
今年,我们立足区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心建设,实施新建续建农产品加工项目59个,总投资77.3亿元,谋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55个,总投资100.67亿元,已完成签约项目17个,其中1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号”,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坚持以项目化思维抓产业,以市场化思维抓产销,以互联网思维抓产品,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推动吉林市农业从厚土到厚礼的精彩蝶变。
编辑:张恩畅
初审:
彭亚娟
复审:张亦弛
终审:肖模喜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