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捍卫优质产品体验的最后一道防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18:11 1

摘要:竞争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中,盗版课程、盗版书籍泛滥的情况如同参与企业的“悬顶之剑”——既蚕食了机构的利润,更伤害着品牌声誉和正版用户的感情。

来源|多知

整理|冯玮

竞争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中,盗版课程、盗版书籍泛滥的情况如同参与企业的“悬顶之剑”——既蚕食了机构的利润,更伤害着品牌声誉和正版用户的感情。

“维权难、成本高、效果差”几乎是大多遇到侵权机构的共同痛点。

怎么办?

在多知近日的OpenTalk活动现场,众桓知产总经理&业务负责人张永芦在现场分享了团队在维权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她认为,知识产权早已从“成本中心”升级为捍卫用户体验和品牌创新的“价值核心”,进而成为企业产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永芦在现场分享指出:

“AI“洗稿”工具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将我们团队耗费数月心血打磨的原创课程,改头换面,堂而皇之地印上它自己的Logo。”

“那些搭载了我们盗版内容的AI早教机、点读笔,它们正在以正版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疯狂收割本应属于我们的市场,上演着一场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残酷现实。”

张永芦强调,目前常见的侵权行为方式涉及到内容生成侵权、智能硬件侵权、侵权行为“AI化”等等,众桓基于此找出的解决方案则覆盖“思维-模式-体系-技术”全流程。

具体如何做?

以下张永芦分享原文,多知编辑整理。

各位教育行业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众桓知产,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我们的集团,我们的集团方圆众合也是做教育的,主要关注法考、法硕等方面。

集团之前在运营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独属于教育培训赛道特有的一些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一直没能被很好地解决。所以我们就成立了自己的知产保护律师事务所,专门去解决这些情况。

也是因为这些积累,今天这才有机会来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01 拥抱AI,正视“硬币的另一面”

咱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围绕AI展开的,所以首先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当我们共同探讨AI、当AI这个词已经真切地环绕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

大家肯定都看到了AIGC为孩子们生成的、千人千面的学习路径;也看到了AI助教7x24小时不知疲倦的陪伴,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都为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无限可能感到兴奋,并为此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热情。

但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当我们为AI带来的产品体验感到惊喜时,大家是否想过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什么?

比如,AI“洗稿”工具。

它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将我们团队耗费数月心血打磨的原创课程改头换面,堂而皇之地印上它自己的品牌。

再比如,搭载我们原创内容的AI智能硬件。

那些搭载了我们原创内容的AI早教机、点读笔,正在以正版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疯狂收割本应属于我们的市场,上演着一场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残酷现实。

对于教培行业的同仁来说,对于努力做着原创产品的大家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很严重的威胁和伤害。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就是这条防线——知识产权。

这是条曾经可能被我们视为“事后补救”的法律防线。但在今天其实已经前移,成为了保障用户体验、捍卫品牌价值的中坚力量。

那么,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好这条防线?

02 AI时代侵权的新范式与旧顽疾

我们在守护好这条防线之前,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常见的侵权行为方式、侵权情形。我总结了几种:

第一种,内容生成侵权。

各位老师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研发的图书、课程视频刚上市,市场上很快就出现了相同或者是近似的这种产品。包括在对比后发现90%以上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说白了,这就是抄袭。

但它在表现上窃取的不是你的皮毛,而是你最核心的思想和逻辑,只是表达方式全变。传统的查重工具在它面前,几乎完全失效。

第二种,智能硬件侵权。

我们研究发现像学习机、点读笔、听力宝等产品里面,有很多机构的课程,学生想听哪个听哪个。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白皮书已经明确指出,AI早教机、智能音箱,正在成为盗版内容传播的“特洛伊木马”。

第三种,侵权行为“AI化”。

这也是最为严重的就是侵权行为。

在AI带来的爆发式增长环境下,很多企业正在通过AI机器人进行沟通交流或通过AI助教来辅导,侵权方甚至用AI机器人进行7x24小时、全自动、规模化的盗版内容分发

抄袭你的人,甚至比你更会通过AI来为自己进行引流,这是非常恐怖的。

可以说,AI的出现让我们过去就头疼的老问题,雪上加霜了,另外我们在维权过程中,不少企业客户也会反馈不少具体的困难。比如:

主体更难寻,我们做任何一个诉讼案件,肯定要清楚地知道去告诉谁侵犯我权利了。但是在AI时代下,他们往往通过AI技术去隐藏自己的身份,他们会用AI做马甲,用虚假身份注册,追踪溯源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取证更困难,侵权方利用技术手段大批量上传侵权链接,我们即便一个紧接着一个取证,可能还没取完,他们新的侵权链接已经铺天盖地。AI生成的内容可以瞬息万变,这些链接秒级生成、秒级消失,证据固定也相应地难上加难。

成本更高昂,任何一个诉讼案件,律师费、诉讼费、取证费等等都是真金白银的成本支出。同时我们企业在做产品研发的时候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侵权者们几乎是零投入, 维权的成本与侵权成本之间的差距,被AI进一步无情拉大。

跨平台更猖獗,对方如果擅长用AI机器人的话,完全可以像病毒一样轻易地在各个平台间流窜作案,比如在A平台引流,在B平台交易,在C平台交付。

面对这些困难,也促使我们必须去找到破局的关键,也就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怎么做?

03 “AI时代”的立体化防护体系

我们判断,破局的关键需要从“思维-模式-体系-技术”四个步骤下,逐步突破。

第一步,思维重塑。

我想问在座的各位管理者一个问题:在贵公司的财报里,法务或知产保护的预算是被归为‘不得不花的成本”,还是‘驱动增长的投资”?盗版维权是成本还是投资?

其实大家有必要关注下,知识产权保护早已不是“花钱救火”的成本中心,它就是“修渠防火”的价值核心,它保护的不仅是几门课更是企业的品牌声誉、用户的正版体验,和团队持续创新的能力。

我们只有维权,才能在保护团队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付费学员的利益。

第二步,模式升级。

那么思维转变之后,现实问题还在:有很多创始人、CEO和相关负责人怕的就是维权太贵,周期太长,打赢了官司,可能还输了钱,得不偿失。

众桓做了一种尝试,就是企业前期无需支付一分钱,所有律师费、诉讼费、公证费,我们全额垫付。只有在成功为企业挽回损失后,我们才分享收益。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把维权方和企业变成了“命运共同体”,让大家都可以“轻装上阵”。

这个时候,各个教育品牌你们就只需要专注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就好了。

第三步,体系化“作战”。

解决了钱和意愿的问题,接下来是“怎么打”。

面对组织化、产业链化的侵权,靠公司自己的法务团队,就像用“小米加步枪”对抗“正规军”。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从单点爆破升级为体系化作战。

也就是平台快速下架、技术快速识别、证据快速固化、路径快速选择,由专业团队一体化推进了,这也让我们自身打击盗版的任务水平快速从量变推进到质变阶段。

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再分享两个案例,可能在坐的各位老师会有相似的感受。

案例一,讲的是音视频课程批量侵权。

有一家国内很有名的法考培训机构,这个机构制作的一套核心付费课程被社交账号长期批量盗播。

找到对方后呢,对方的抗辩就是最经典的“三连”回答——“账号不是我的”“只是分享没赚钱”“重复起诉”……我看有老师笑了,估计是也收过这个反馈是吧?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众桓当时的打法很简单,不争辩,咱们直接让证据说话。

我们先去向司法机关申请调取平台实名制认证记录,证实账号需“刷脸”认证,直接推翻了他们的“身份甩锅”;然后结合课程高售价与市场影响,不能你说不侵权不售卖就没影响了对吧,我们直接排除了他“合理使用”的这个理由;最后以公证材料逐一对应新链接,证明“每次发布均属新的侵权行为”,不存在“重复起诉”,其实面的这些很猖狂的盗版商,我们就拿出证据来据理力争,多次打击,的确是可以真正帮助到用户的。

当时官司全部胜诉,累计判赔12万+。

这也说明在平台化侵权面前,专业的证据链与诉讼策略,大幅度影响了胜率与赔付幅度。

再分享一个案例,讲的是学员账号“租赁式”盗版。

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之前有位家长在闲鱼等C2C平台做“扫码代登录”,这个家长就让买家直接访问正版平台,说白了就是咱们常常提到的卖会员。

这个家长当时和我们表达的是“孩子不学了所以想转手”,“只成交4单、就赚了几百元”。

其实这个部分也是很好去梳理的,只需要整理出矛盾点在哪里,比如她提到只成交了4单,但其实企业后台是可以监测到同一账号在多地的高频登录情况的,这和她的说法完全不符。我们还向法院申请调取了这个网店近三年的交易流水,也同样确定她其实卖出去很多单。

最终的结果就是官方数据揭示近三年流水8万+,法院最终判赔经济损失及维权开支合计8.4万元。

大家可以看到了,当侵权隐藏在“似乎合规”的表象下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办法维权,其中数据取证能力就是突破口。这也是众桓很擅长的部分。

这里我们可以给到场的观众们一个建议,就是当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你们能怎么办,我简单概括下,就是当我们发现自己遇到了侵权,这个侵权呈现出平台化、隐蔽化趋势的时候,最有效的打法是“技术监测 + 快速固证 + 平台申诉/律师函 + 精准民事诉讼”。

当然还是推荐下我们众桓,很多客户会说,众桓是教培基因的企业里懂法的,法律企业里面懂教培的,在结合上AI技术,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破局方案的,这也是我想说的第四步。

第四步,技术对抗技术。

面对AI的挑战,我们必须“以技术对抗技术”,我们内部称之为“智慧工厂”模式。

就是通过大数据监测技术,7x24小时扫描全网,建立动态的侵权模型和数据库。这让我们从过去“等问题上门”的亡羊补牢,变成了“主动发现、精准打击”的智慧预警。也只有这样,才能捍卫我们最初承诺给用户的最优质、最纯粹、最值得信赖的产品体验。

04 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

最后再和大家一起回顾下四步:

思维重塑,是我们的认知基础;模式升级,是我们的行动前提;体系作战,是我们的核心战法;技术赋能,是我们的尖端武器。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但我想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所有法律、模式和技术,最终指向的是什么?

还是指向我们的用户。

保护知识产权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打官司,而是为了捍卫我们最初承诺给用户的,那份最优质、最纯粹、最值得信赖的产品体验。

希望我们能够从今天起,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真正融入到产品设计、内容研发和市场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基因中。也请相信,在AI时代,最顶尖的技术壁垒,最终需要最专业的法律盾牌来守护。

谢谢大家!

05 Q&A

提问:您刚刚提到的商业模式,其实一直都有一些公司在做,之前也有一些公司在做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向,也是后期共享收益。但是好像有点不温不火,是不是这种商业场景还是有点难做?

张永芦:当然,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难题要攻克。

其实现在我们也会观察到有一些同类型的公司大概一年能支持自己解决多少案子,我们肯定还是更高一些的数量。众桓这边目前一周可以为客户实现上千个取证,取证一旦滚动起来还可以快速实现批量立案、审理、判决、和解、调解。

这是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虽然市场上也会有竞争,市场也会有自己的难题,但我们的智慧工厂和我们的团队足够支撑起当前的环境。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提问:您刚刚提到AI技术的板块,能不能再具体聊下AI在目前的哪些业务中已经很好地落地了?

张永芦:对,目前我们的数据库模型已经在平台中滚动起来了,另外再运营上也已经与AI打通了。

提问:从您和众桓的经验来说,目前哪些场景更容易受到侵权风险?

张永芦:重灾区主要在电商平台上面,我随便注册一个店铺就可以卖网上拿来的图书或者课程,然后再倒到自己的社群里面,引流后原封不动再卖更多品牌的课程。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图书,可能是一些品牌刚刚推出自己的图书内容一两天,马上就有其他盗版商换了一个方式推出内容高度相似的新品。

这种盗版情况真的是让很多教育科技企业很痛苦的。

当然,这也是我们专注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来源:多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