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7 年 2 月,“两个凡是” 的提法传播开来,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杨易辰,在全省省级干部会议上明确表达了不同意见。他坚持实事求是,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下,成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中较早反对 “两个凡是” 的声音之一,也让黑龙江干部群众感受到了他务实敢言的
1977 年 2 月,“两个凡是” 的提法传播开来,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杨易辰,在全省省级干部会议上明确表达了不同意见。他坚持实事求是,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下,成为地方主要领导干部中较早反对 “两个凡是” 的声音之一,也让黑龙江干部群众感受到了他务实敢言的作风。
杨易辰与东北的渊源,要从他的故乡说起。他是辽宁省法库县东火石岗子村人,早年曾就读于天津法商学院、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本可循着学业走上学术或实务道路,但彼时民生凋敝的社会图景、日寇侵凌的民族危机,让他毅然转向革命 ——1935 年他正式参加革命,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个人理想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紧紧绑定。
抗日战争时期,杨易辰在河北、山西等地参与组织敌后游击斗争,发动群众筹粮、送情报、支援前线,在战火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1945 年日本投降后,他带着对家乡的牵挂,率中共平原分局七地委北上干部团首先抵达东北局报到,成为较早回到东北参与建设的干部之一。
随后,他被任命为铁岭中心县委书记,一到任便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建军建政工作,从建立农会到组建地方武装,一步步夯实根据地基础。同年底,他又接到新任务,奔赴昌图县城受命组建辽西二地委。
赴昌图上任前,杨易辰特意和爱人肖寒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东火石岗子村。眼前的家乡早已没了记忆中的模样:土地荒芜,房屋残破,处处是满目疮痍的景象,这都是日本铁路侵略与长期掠夺留下的痕迹。乡亲们围拢过来,拉着他的手诉说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可此时国民党已在东北燃起内战烽火,平静的日子眼看又要被打破。
杨易辰在心里暗下决心:为了家乡人民能过上安稳日子,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受压迫奴役,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要加倍努力为党工作。
在家仅住了两天,他便匆匆告别父老,坐上小时候同学赶的马车,在凛冽寒风与冰天雪地中,踏上了前往昌图的新征程。这段故乡之行,不仅加深了他对东北大地的情感联结,更坚定了他扎根东北、服务群众的信念。
解放战争时期,杨易辰继续在辽北地区推进土地改革与剿匪工作。当时辽北刚解放,社会秩序尚未稳定,地主残余势力与土匪相互勾结,欺压百姓。他带领工作队深入农村,一边向农民宣讲土改政策,组织大家分田地、立农会,推动 “耕者有其田” 落地;一边配合部队摸清匪患活动规律,开展联防清剿,逐步肃清残余匪帮。这些经历让他对东北的民生需求、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为他后来在东北多地任职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杨易辰长期在东北任职,先后在辽宁、黑龙江等地担任重要职务。1954 年东北行政区划调整后,他调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开始主管财贸领域工作。彼时黑龙江省水产局恰好为省政府直属机构,隶属于财贸口范畴,自然也纳入了杨易辰的分管范围。
在东北,冬季天寒地冻的气候条件,让 “黑龙江能否养鱼” 成为长期以来颇具争议的话题。杨易辰接手分管工作后,将水产事业作为重点抓手,1958 年至 1960 年间,杨易辰统筹安排,派出由领导干部、中层业务骨干与专业科技人员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江浙、两湖及广东等南方水产养殖发达地区学习经验。
考察团返程后,在汇报南方见闻与黑龙江存在的差距时,杨易辰没有盲目跟风,而是保持冷静分析:黑龙江和南方情况不同,南方养鱼是有历史传统的,咱们属于后发展地区。这次出去考察,首要目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得放在解决方法也就是技术问题上,必须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地制宜。
也正是杨易辰的这份清醒认知,让黑龙江水产事业始终沿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方向推进,“科教兴渔” 的理念也在此过程中逐步落地。
而杨易辰在工作中坚守的实事求是原则,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愈发坚定,成为影响他后续人生轨迹的重要基石。后来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黑龙江省以捕鱼为生的专业渔民面临严峻生存困境:吃饭穿衣成了难题,长期吃不上粮食,只能靠喝鱼汤度日。
杨易辰从深入一线调研的下属口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拍板决策:将渔民口粮纳入全省统一供应渠道,按标准保障基本需求;考虑到渔民为国家提供水产品的贡献,额外奖售棉布(布票)、白酒等必需工业品,并要求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确政策,从制度层面为渔民提供帮扶。
有同事回忆起来,那时的杨易辰,对于分管部门的工作,本可以只做原则性指导,但他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究其根本,是因为他始终将黑龙江养鱼事业视作新生事物 —— 在他看来,共产党人面对新生事物,必须抱有满腔热忱,给予特殊扶持与关照,才能助力其健康成长,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
在杨易辰持续地关注与推动下,黑龙江养鱼事业最终取得辉煌成果:水产品年产量达到四、五十万吨,市场上活鱼供应不断,各类名优品种也时常可见,困扰群众的 “吃鱼难” 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份造福于民的实绩,让杨易辰赢得了黑龙江全省上下的广泛拥戴,“誉满龙江” 成为人们对他的普遍评价。
然而,一场风雨不期而至,杨易辰的工作也一度受到影响,直到 1972 年才重新恢复工作。即便在特殊时期,他也始终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推进工作、恢复生产。后来担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后,他更是带头反对“两个凡是”,坚持实事求是,促使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实现快速进步,进一步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1983 年,杨易辰调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跻身副国级领导行列。当时我国检察机关刚恢复重建不久,法治建设基础薄弱,随着改革开放推进,经济领域的犯罪案件逐渐增多。
他上任后,首先着手推动检察机关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检察院机构设置,从各地选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检察队伍,同时规范办案程序,明确检察工作要围绕改革开放大局,重点打击危害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与破坏经济秩序的经济犯罪。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开数据,1983 年至 1988 年杨易辰任职期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 100 余万人,提起公诉 80 余万人,查处经济犯罪案件 5 万余起,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1988年3月,杨易辰卸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98 年,杨易辰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4 岁,自此走完务实为民的一生。
来源:红色先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