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万物之源,滋养着大地与生命;治水,是千年大计,关乎着民生与发展。在守护碧水清波的征程上,总有一群身影步履坚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凝结着不懈的坚守、镌刻着奋斗的足迹、书写着不凡的篇章。
转自:辽宁水利
水,是万物之源,滋养着大地与生命;治水,是千年大计,关乎着民生与发展。在守护碧水清波的征程上,总有一群身影步履坚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凝结着不懈的坚守、镌刻着奋斗的足迹、书写着不凡的篇章。
今天,让我们走进“治水先锋”栏目,一同聆听那些为辽宁江河安澜、河湖焕新而拼搏的动人故事。
近日,极端天气突袭辽阳市东部山区,多个乡镇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最大点累计降雨量达146.5毫米。强降雨引发兰河流域、汤河流域多条河流水位骤升,一场与洪峰赛跑的防汛测报战正式打响。
面对严峻汛情,辽阳水文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第一时间吹响防汛测报“集结号”。辽阳水文站站长李昕率领应急监测队伍,火速奔赴兰河上游刁窝水文站、汤河(东支)六道河水文站开展应急抢测,他们顶风冒雨穿梭在泥泞河道间,坚定有力的逆行身影,诠释了“守护江河安澜”的责任担当。
李昕在辽阳六道河进行流量测验数据采集。
每一分每一秒,在应急推测中都异常珍贵。经过紧张工作,急监测队伍,成功捕捉到两处断面入汛以来最大洪峰流量过程,分别是刁窝站洪峰流量93.5立方米/秒、六道河站洪峰流量72.8立方米/秒,为防汛分析研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后方“大本营”同样紧张而忙碌,辽阳水文局水文测站职工全员在岗、坚守阵地,严格执行“每小时数据报送”制度,将水位、流量等实时监测数据精准传递至水情科。
在此次测报过程中,辽阳水文局高效运转的“监测—分析—预警—核验”完整工作闭环,是一代代水文人在实践中打磨、传承下来的“防汛法宝”:监测人员定点采集数据时力求严谨;水情系统动态更新预测模型,依靠科技赋能实现“提前预判、科学防汛”;决策部门调度防汛资源和基层人员冒雨核验数据,是“上下协同、守土尽责”精神的当代实践。环环相扣的协作,让防汛决策有了精准支撑。最终,兰河、汤河流域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流域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坚实保障,水文战士也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李昕自研简易缆道,采用ADCP开展刁窝水文站流量核检。
无论是风雨肆虐的山川,还是寒灯相伴的深夜,“水文蓝”都因为肩负使命而熠熠生辉,并在默默无声中传承起守护江河安澜的水文精神。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就告诉我,水文人的肩上扛着守护老百姓安全的担子,不能有半分懈怠。”辽阳水文站站长李昕说。从事水文工作20多年来,他也把这当着了自己的行动指南:白天驻守站点统筹监测,休息日埋首办公室整理海量数据,深夜赶回家里照料患重病的父亲。
李昕是家中的独子,一边扛着“顶梁柱”的重担,一边还有单位繁重的工作任务,但从未因家庭困境耽误过一天工作,就像自己的前辈一样,始终把责任放在前头。带新人时,他总会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关于工作他说“数据要准,脚步要实”;关于生活他说“工作不能断,父母也不能没人陪”。
兰河、汤河洪峰抢测,是李昕和应急抢测队友们在汛期一线工作的缩影。他们坚守的身影,不仅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更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水文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侯铁铮/文 图 编辑/布衣夫)
来源:四没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