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大连工厂正式移交给SK海力士:英特尔战略退出我国NAND市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21:01 1

摘要:英特尔(Intel)已正式将其在中国唯一的大连工厂(Fab 68)移交南韩SK海力士,结束其在我国的NAND闪存生产业务。此举是2020年英特尔以90亿美元将NAND业务出售给SK海力士交易的最终阶段,中国企业注册文件显示,大连工厂现更名为“SK海力士半导体(

根据媒体2025年9月5日报道,英特尔(Intel)已正式将其在中国唯一的大连工厂(Fab 68)移交南韩SK海力士,结束其在我国的NAND闪存生产业务。此举是2020年英特尔以90亿美元将NAND业务出售给SK海力士交易的最终阶段,中国企业注册文件显示,大连工厂现更名为“SK海力士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这一转移恰逢美国政府撤销英特尔等公司的“验证最终用户”(VEU)许可,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设备,英特尔因此成功规避了运营风险。然而,接手工厂的SK海力士面临技术升级受限的挑战,可能对其中国市场布局构成长期压力。本文将从交易背景、监管影响、技术挑战和市场前景四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一事件及其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意义。

英特尔大连工厂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英特尔于2020年10月19日宣布以90亿美元将其NAND闪存和固态硬盘(SSD)业务出售给SK海力士,交易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21年12月29日):英特尔出售SSD业务(含相关知识产权和员工)及大连工厂,获得70亿美元现金。英特尔保留部分NAND晶圆制造知识产权和员工,继续在大连工厂生产晶圆,直至交易完成。第二阶段(2025年3月27日):SK海力士支付剩余19亿美元,全面接管大连工厂的运营权、研发团队及剩余NAND知识产权,成立子公司Solidigm(总部位于美国加州)。

根据中国企业注册文件,2025年9月1日,大连工厂正式更名为“SK海力士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1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为SK海力士高管Young-Sik Kim,标志着交易的最终完成。

英特尔出售大连工厂是其退出NAND市场、聚焦核心逻辑芯片(CPU、GPU)和代工业务(IFS)战略的一部分。2020年,英特尔的NAND业务收入约5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7%,但利润率仅10%(远低于CPU的40%)。 大连工厂主要生产192层3D NAND(QLC技术,Solidigm品牌),技术相对成熟,但无法支持更先进的238层或321层NAND,与SK海力士、三星等竞争对手相比缺乏优势。

通过出售,英特尔获得90亿美元现金,缓解了2020-2022年因10nm工艺延误和市场竞争(AMD、台积电)导致的财务压力(2022年净亏损27亿美元)。 此外,英特尔保留了Optane/3D XPoint技术专利,专注于高性能存储(如企业级DIMM模块),并通过CHIPS法案获得80亿美元补贴,投资美国俄亥俄州和亚利桑那州的2nm工厂。

2025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英特尔、三星和SK海力士的VEU许可,结束了2022年10月以来允许这些公司向中国工厂进口美国半导体设备(无需逐案审批)的豁免政策。 新规要求:

从2025年12月31日起,上述公司需为每台设备(如KLA、Lam Research的蚀刻机)申请单独出口许可证。限制对象包括用于生产16nm以下逻辑芯片、18nm以下DRAM或128层以上NAND的设备,涵盖大连工厂的192层NAND生产。

英特尔因在2025年3月完成交易,正式退出大连工厂运营,成功规避了新规的影响。 若英特尔仍持有大连工厂,其成都封装和研发设施(依赖美国设备)将面临许可证审批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生产中断或成本上升(审批周期约6个月)。

SK海力士接手大连工厂后,成为新规的直接受影响方。大连工厂通过Solidigm生产约20%的SK海力士NAND产能(192层QLC,2024年收入约20亿美元),占其总NAND产量的1/5。 新规禁止进口先进设备(如ASML的EUV光刻机),限制工厂升级至238层或321层NAND(SK海力士最新技术,存储密度提升30%)。

120天的宽限期(至2025年12月31日)为SK海力士提供了缓冲,允许其继续使用现有设备并申请许可证。 然而,许可证审批的不确定性(通过率仅30%)和设备维护限制(美国工程师需许可证)可能迫使SK海力士重新评估中国产能布局。 SK海力士表示将与美韩政府保持沟通,争取豁免或替代方案,但长期看可能需投资100-200亿美元在韩国或美国新建工厂。

大连工厂当前生产192层3D NAND(QLC,单芯片容量1Tb),技术落后于SK海力士的韩国工厂(平泽、华城生产238层和321层NAND,容量2Tb,性能提升25%)。 要升级至更高层数,需引入EUV光刻机(ASML TWINSCAN NXE:3400C,成本约2亿美元)和先进蚀刻设备(Lam Research,约5000万美元/台),但美国新规禁止此类设备出口中国。

此外,192层NAND的制造工艺依赖浮点门(Floating Gate)技术,而SK海力士的最新工艺采用电荷捕获闪存(Charge Trap Flash, CTF),需全面改造生产线(成本约5亿美元)。 受限于设备进口,SK海力士可能需依赖中国本土设备(如中微半导体,良率仅60% vs. 美国设备的90%),导致生产效率下降10-15%。

SK海力士计划通过以下措施缓解技术限制:

本土设备替代:与中国供应商(如中微半导体、盛美半导体)合作,采购国产光刻和蚀刻设备,2026年覆盖30%设备需求。技术整合:加速大连工厂从浮点门到CTF工艺的转型,2026年实现238层NAND小规模生产(预计产能5万片/月)。产能转移:投资150亿美元在韩国清州建设新NAND工厂,2027年量产321层NAND,弥补中国产能受限。

然而,上述策略需5-7年实现,短期内大连工厂可能仅维持现状(192层NAND,占全球NAND市场10%),竞争力下降。

英特尔通过出售大连工厂,成功规避了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最新制裁(2025年8月生效)。 90亿美元交易为英特尔提供了资金支持其2nm代工计划(俄亥俄州Fab 52/62,2026年投产),并通过CHIPS法案获得80亿美元补贴,强化美国本土制造。 此外,英特尔保留成都封装厂(生产Core Ultra CPU)和上海研发中心,维持在中国的低风险运营。

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NAND市场规模约600亿美元,英特尔的退出使其专注于利润率更高的CPU(2024年收入400亿美元,占总营收70%)和AI芯片(Gaudi 3,2025年预计收入5亿美元)。 英特尔的股价(INTC)在交易完成后上涨5%(2025年3月),反映市场对其战略收缩的认可。

SK海力士接手大连工厂后,面临多重挑战:

市场份额:大连工厂占SK海力士NAND产量的20%,若无法升级,可能导致2026年市场份额从23%降至20%(三星占40%)。成本上升:设备进口限制增加维护成本(约1亿美元/年),国产设备低良率推高晶圆成本(约1000美元/片,较韩国高15%)。中国市场依赖:中国占SK海力士30%销售(2024年收入约100亿美元),但政策风险(如政府优先采购国产芯片)可能削减10%收入。

尽管如此,SK海力士通过Solidigm在企业SSD市场表现强劲,2024年第四季度市占率升至31.3%(三星43.4%),得益于AI数据中心需求(HBM4和NAND需求增长20%)。 若SK海力士能在大连工厂维持生产并加速韩国投资,2027年有望恢复竞争力。

建议与展望

英特尔

聚焦代工:利用90亿美元资金加速2nm工厂建设(俄亥俄州/亚利桑那),2026年争取英伟达、AMD订单(预计10亿美元)。AI芯片布局:扩大Gaudi 3生产(台积电3nm代工),2026年目标AI市场收入10亿美元。中国战略:维持成都封装厂低调运营,避免进一步制裁风险。

SK海力士

许可证申请:在120天宽限期内,争取EUV设备进口豁免,2026年实现238层NAND试产。本土化供应链:与中微半导体等合作,2027年将国产设备占比提升至50%,降低制裁影响。全球布局:投资200亿美元在韩国/美国建新厂,2028年实现321层NAND量产,目标全球NAND市场30%份额。

投资者视角:英特尔(INTC)2025年预计增长10%,得益于代工和AI芯片,但需警惕CPU市场竞争(AMD市占率35%)。SK海力士(000660.KS)因HBM4和AI需求,2025年预测增长15%,但相关地区的政策风险可能导致5%股价波动。

英特尔通过将大连工厂移交SK海力士,成功以90亿美元退出NAND市场,规避了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最新制裁,为其2nm代工和AI芯片战略腾出资金。 SK海力士虽获得大连工厂,但受限于设备进口限制,面临238层/321层NAND升级的瓶颈,需通过本土化和全球投资应对。

如果你关注半导体行业,英特尔的战略收缩和SK海力士的中国困局将是2026年的关键看点。120天宽限期后的许可证审批结果,将决定SK海力士能否在大连工厂延续技术竞争力!

来源:万物云联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