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望烽火岁月,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番禺,这片土地也曾留下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番禺本土作家、《八年的潜伏》创作者许星威,以家族视角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塱边村乃至整个番禺地区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将那段惊心动魄的暗
回望烽火岁月,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番禺,这片土地也曾留下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番禺本土作家、《八年的潜伏》创作者许星威,以家族视角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塱边村乃至整个番禺地区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将那段惊心动魄的暗战岁月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将带您走进《八年的潜伏》的创作世界,了解这部非虚构文学的诞生历程,感受信仰力量,汲取奋进精神。
作家许星威
源起:从家族记忆到宏大叙事
2020年9月,广州市发起红色保密故事征文活动,正是在这个契机下,非虚构文学作品《八年的潜伏》应运而生。这部作品聚焦于许星威的家乡——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一段尘封已久却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由此揭开帷幕。
石碁镇塱边村松露小学
故事从许星威外公,一位祖传中医、松露小学校长,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第一个接触并信任的对象开始展开。他表面上是受人尊敬的中医和校长,实际却是地下党组织在塱边村最早发展的核心人物之一。
作品真实再现了1942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敌后秘密潜伏、建立联络站、发展党员、传递情报、多次化解危机的艰难历程。在这八年中,他们面对日伪军的严密监控和国民党特务的层层排查,凭借坚定的信仰和超凡的智慧,最终在塱边村建立起番禺党的武装与红色政权,使这个看似普通的岭南村落成为解放番禺的指挥中心。
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因历史原因,长期鲜为人知,几乎被时间湮没。直至建党百年这一重大时刻来临,当回望来时路,这段历史的珍贵价值才愈发凸显。2020年9月,许星威接到时任保密办主任邓慧珍的电话,邀请他参与红色保密故事写作,负责撰写塱边村的红色历史。这个电话让他既激动又感到责任重大。
许星威的外公梁俭光
许星威的叔公梁翕光
塱边村的红色记忆自幼就深深影响着许星威。外公梁俭光、叔公梁翕光等先辈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事迹令他深怀敬仰。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讲述外公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的惊险故事,这些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此次写作,使他得以从家族视角走向更广阔的历史图景——塱边村乃至整个番禺地区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这不仅是一次创作,更是一次对家族历史、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
创作:从手稿走访到非虚构再现
接受任务后,许星威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创作准备中。当时距离交稿截止仅有一个半月时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深知,这段历史必须被记录,这些英雄不该被遗忘。
除了文献研究,许星威还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走访工作。他走访了广州、番禺、塱边村等地的亲戚和革命先辈的后人。在他们的记忆中,那段历史依然鲜活。特别令他感动的是,五叔公的女儿,他的表姨妈梁小曼,竟然拿出了一张保存完好的“小纸条”。这张在无数谍战剧中才会出现的关键“密令”,真实地呈现在他面前时,他惊讶得合不拢嘴。这张小小的纸条,把先辈们对敌谍战的地下工作,变得具体可触,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
“小纸条”密令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许星威开始了紧张的写作过程。那一个半月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写到深夜。3.5万字的作品,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敬仰。写作秉持非虚构原则,依托详实史料,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刻画与矛盾设置,再现历史氛围。他特别注重通过环境、动作、对话等细节描绘,设置众多人物和矛盾,力求构成宏大叙事的史记效果,让读者能够真正触摸那个年代。
在写作过程中,许星威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平衡作为后代的情感与作为记录者的客观。书写自己亲人的故事,尤其是在他们面临危险和牺牲时,心情格外复杂。有时写着写着,不禁泪流满面。但他告诉自己,必须保持客观冷静,让事实说话,让历史自己发声。于是,他选择将浓烈的情感隐藏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之中,通过文学手法再现人物活动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中自行感受那个特殊年代的温度。
主题:信仰、知识分子与隐蔽战线
《八年的潜伏》深刻展现了在生死攸关、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地下党在隐蔽战线上如何肩负使命,坚守信仰,出生入死。作品特别突出了其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具有思想的高度和精神引领的作用。为了崇高目标的追求,他们不计个人代价,愿意付出一切。
共产党员郑迪年
特派员成崇正
书中涉及众多真实人物,其中有第一个把革命火种带进塱边村的共产党员郑迪年,他负责与许星威外公联络,以教师身份进入塱边村任松露小学老师,从此开始建立党组织,继而为建立根据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有特派员成崇正,在极其艰难的条件和极短的时间内,进入塱边村建立武工队,巩固了塱边革命根据地。
还有两位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家族两位女性先辈令他非常震撼——一位牺牲在抗战时期,一位牺牲在番禺即将解放的时候,她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勇气。
“白皮红心”的斗争策略是地下工作的重要特点。在抗战及解放战争的艰苦斗争时期,白色恐怖笼罩,敌强我弱,要想保存实力,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就要实施暗战,冒着极度危险,打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掌握情况,分化瓦解敌人,争取有利因素,实现任务。这是共产党人谍战艺术的精髓,是坚持敌后斗争的宝贵经验。
塱边村的地下工作能够成功坚持八年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党组织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敌人的心脏插上一个钉子,建立一个机构,由此生发扩展,形成一个坚固堡垒。党的指挥机关就设立其中,指挥整个番禺的抗战及解放的斗争。这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一个铁壁铜墙的群众基础,更要有铁的纪律,才能保证不走漏一丝风声,保守住机密,实现暗战的目标。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那些革命前辈,那些共产党人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新的一代人,成为未来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回响:从网络热传到多艺术形式改编
《八年的潜伏》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作品先在网络上热传,很快吸引了故事中12个重要人物的后人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
紧接着一场激动人心的“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分享会在塱边村举行,60多位当年在塱边战斗过的革命前辈的后代,聚集到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塱边村革命根据地旧址。他们之前不少人未曾谋面,但一见如故,执手相拥,洒泪笑脸,呈现了非常感人的场面。
《八年的潜伏》故事中12个重要人物的后人聚集在松露小学
作品采用非虚构手法,将人物置于真实时空,情感藏于冷静叙述之下,赋予历史以可感可触的质感。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抗日救亡、解放斗争取得胜利,是武装斗争和地下斗争两部分组成,这两条战线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且暗战困难更大,付出的努力更大。而参加暗战的地下党很多都是默默无闻,甚至他们的贡献和功绩,在胜利后几十年都不被人知。他们忍受常人不知的困难、危险,甚至委屈。这就是地下党员们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崇高事业的献身精神。
因其主题深刻、叙事真实,该作迅速获得读者喜爱,并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许星威和导演江其龙共同编剧的微电影《破晓1949》由番禺区委组织部出品,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获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奖。此外还有情景剧《八年潜伏的秘密》、党课专题片《八年的潜伏》及舞剧《潜伏》等多种艺术形式,实现从文字到多维艺术表达的跨越。
除了这部作品,许星威还创作了另一篇反映抗战内容的文学作品——散文《随着季风穿过北回归线》,讲述在北回归线穿过的粤北石榴花山上,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抵抗了日军疯狂的进攻,经过七天七夜,挡住了敌人的脚步,3000名战士全部阵亡的故事。这篇散文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八年的潜伏》这部作品具有特殊意义。它反映了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过程中,番禺的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不畏牺牲,恢复发展党的组织,推动救亡运动,维护统一战线,开展敌后抗战作出卓越贡献的地下斗争的光荣历史。“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正是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精神。
通过这次创作,许星威对家乡的概念和理解发生了深刻变化。塱边村对他而言,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信仰、勇气和奉献。
如果有机会对书中的主人公们说一句话,他想说:你们在八年的极其危险的环境中,付出的艰难困苦,付出生命的代价,没有白白付出。你们播下的红色种子,早就长成参天大树,你们的精神早已成为后辈努力的动力。
来源:广州番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