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崔如琢的艺术启蒙始于少年时代。在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据公开资料显示,他13岁开始系统学习书画,最初临摹《芥子园画谱》,后得李苦禅先生亲授,学习大写意花鸟画。李苦禅作为齐白石的高足,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传授给了这位年轻学子。
崔如琢,1944年生于北京,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海内外。他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师从李苦禅、秦仲文等名家,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崔如琢的艺术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作品涵盖山水、花鸟、书法等多个领域,尤其以大写意花鸟和积墨山水见长,其艺术成就被业内誉为"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崔如琢的艺术启蒙始于少年时代。在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据公开资料显示,他13岁开始系统学习书画,最初临摹《芥子园画谱》,后得李苦禅先生亲授,学习大写意花鸟画。李苦禅作为齐白石的高足,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传授给了这位年轻学子。与此同时,崔如琢还跟随秦仲文学习山水画,两位恩师的教导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传统绘画技法,更培养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
20世纪80年代,崔如琢旅居美国,这段海外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异国他乡,他一方面坚持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另一方面也积极吸收西方艺术精华。1984年,他在纽约杜威大学举办首次个展,获得广泛关注。此后十余年间,他的作品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多次展出,成为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使者。这段跨文化经历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也促使他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
回国后,崔如琢的艺术创作进入成熟期。他创造性地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技法上,他擅长运用积墨法,通过层层叠加的墨色营造出深邃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题材上,他尤其钟爱荷花,创作了大量以荷为主题的作品,如《荷塘清趣》《荷风送香气》等。其中,《荷池暗香》是其代表作之一,画面中荷叶舒展,荷花亭亭玉立,墨色浓淡相宜,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情趣。
崔如琢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2004年,他的作品《山水四屏》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1700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在世中国画家作品拍卖纪录。2011年,他的巨幅作品《盛世荷风》以1.28亿港元成交,再次刷新个人拍卖纪录。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市场对其艺术的认可,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价值重估。崔如琢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市场价格,更在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高度,他始终坚持以艺术创作为本,不为市场所左右。
除了绘画创作,崔如琢在书法领域也造诣颇深。他的书法取法汉魏碑刻,兼收明清诸家之长,形成了雄浑大气、刚劲有力的个人风格。他尤其擅长行草书,笔势连绵不断,气韵生动,与其绘画作品相得益彰。在他看来,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书画同源"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他的艺术实践之中。
崔如琢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文化使者。2016年,他向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推广,这是故宫收到的最大单笔个人捐款。他多次表示,作为艺术家,有责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此外,他还在国内外多所高校讲学,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当代传承。
在艺术理论方面,崔如琢提出了"传统是根,创新是魂"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传统的创新是无本之木。同时,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一艺术理念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既保持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
崔如琢的艺术活动丰富多彩。2013年,"大写神州——崔如琢书画展"在北京恭王府举行,展出其代表性作品80余件,全面展示了其艺术成就。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参观,获得广泛好评。此后,他的作品还在上海、杭州、香港等地巡回展出,并在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举办展览,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作为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崔如琢已出版多部画集和著作。《中国美术家作品集-崔如琢》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他艺术发展的轨迹。这些出版物不仅为研究当代中国画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范本。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崔如琢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每天坚持作画数小时,不断探索艺术新境界。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一辈子的事,需要不断学习和突破。他的工作室摆满了各种古籍和艺术作品,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不懈追求。
崔如琢的艺术人生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滋养。从少年学艺到名扬四海,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虔诚之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遗产,而是可以不断创新的活水源头。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自觉和艺术个性,崔如琢的艺术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
来源:刘瑞林皇家艺术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