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宝晓峰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打小就跟播音结了缘,那会家里有台收音机,她总爱守着听,听里面的人用清晰的声音讲各地的事,心里就悄悄种下了念想:要是自己也能靠声音传递信息,该多好。
都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放在主持人宝晓峰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20年前,她在央视打杂,凌晨爬起来播早间新闻,晚上还得熬到后半夜盯午夜档,就这样一步步“爬”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宝座上。
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现在她又多了一个身份:阅兵解说员,这让谁看了都会发出一句真是“大女主爽文”的节奏啊...
其实宝晓峰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打小就跟播音结了缘,那会家里有台收音机,她总爱守着听,听里面的人用清晰的声音讲各地的事,心里就悄悄种下了念想:要是自己也能靠声音传递信息,该多好。
后来她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在学校里,她是出了名的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发音,对着镜子纠正口型,同学都说,想找宝晓峰,去练功房准没错,这份对播音的执着,也为她后来的路打下了底子。
2001年,宝晓峰从学校毕业,进了央视,刚去的时候,她没能直接上镜,而是从最基础的幕后工作做起,整理稿件、给其他主持人“打辅助”,哪怕是复印资料、核对信息这种琐碎事,她也做得认认真真。
慢慢的,她开始有了出镜的机会,先是主持《亚洲报道》《新闻早 8 点》,后来又接了《朝闻天下》《新闻 30 分》,就说《朝闻天下》,每天早上六点开播,她得凌晨两点多就起床,顶着困意赶去台里准备,查资料、顺稿子,一点不敢马虎。
晚上主持《午夜新闻》,又常常要熬到后半夜才能下班,可她从没跟人抱怨过一句,总说:“干这行,就得对得起观众的期待。”
大家都知道,做主持人,难免会遇到口误,宝晓峰也有过这么一次,有回播新闻,她把“嵩县”念成了“蒿县”,节目一结束,网上就有了议论,有人说“这么简单的字都能错”,也有人觉得没必要揪着不放。
后来大家才知道,当时稿子上写的就是“蒿县”,还标了拼音,按说她不算全责,可宝晓峰没找借口,第二天就在节目里诚恳地道歉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事反倒让“嵩县”这个河南小县出了名,不少人好奇去查,发现当地发展需要帮助,慢慢有了更多关注和支援,现在再提起来,大家都笑着说,这真是个“美丽的错误”。
宝晓峰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其他节目中主持,直到2020年9月,她第一次坐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
要知道,这可是央视最受关注的新闻节目,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这一天,她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准备,反复练习播报节奏,还专门找老前辈请教经验,生怕出一点差错。
直播那天,片头音乐响起时,她心里也跟着打鼓,但一开口,那股子专业劲就出来了,沉稳的语气、清晰的吐字,把每条新闻都播得明明白白,多年的积累在这一刻有了回报,从地方新闻到《新闻联播》,她用踏实脚步,一步步走到了观众心里。
除了《新闻联播》,宝晓峰还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身份:阅兵解说员,就像今年抗战胜利80 周年阅兵、九三阅兵,幕后那个亲切又有力的女声,就是她。
解说阅兵可不是件轻松事,光是那些装备的参数、部队的历史,就够她背好一阵子,得做到张口就来,不能有半点差池。
而且语速也得掐准,每分钟大概220个字,太快了观众听不清,太慢了又跟不上画面,更重要的是情绪,既要体现出阅兵的庄重,又不能显得死板,得让观众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份振奋。
她和搭档刚强配合了好多年,俩人早有默契,谁负责介绍装备,谁负责讲述部队历史,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接话,都磨合得恰到好处,每次解说结束,听到观众说“听着就热泪盈眶”,她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镜头前的宝晓峰干练又专业,镜头后的她,更像个暖心的大姐姐,同事们都叫她“宝姐姐”,因为她总爱照顾身边人,谁要是工作上遇到难题,她会主动帮忙出主意,新人不熟悉流程,她也会耐心讲解。
私下里,她不爱聊私事,有人问起,她就笑着说“现在工作就是我的全部”,可做起公益来却很积极,经常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书和学习用品,还总想着给家乡内蒙古做宣传。
宝晓峰的路,没有什么传奇的转折,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从草原姑娘到央视主播,从幕后打杂到阅兵解说,她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把每一次机会都抓牢,就连犯过的“错”,也因为她的坦诚变成了温暖的故事。
对很多人来说,她的声音早已不只是新闻的传递者,更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用踏实和认真,陪着大家看遍世间事,这样的宝晓峰,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接地气”,才让人觉得格外亲切和珍贵。
来源:小玖娱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