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嘉莹先生曾说:“中国的诗词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都是精华。在中国的诗词中,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
97岁叶嘉莹提醒:不让孩子学诗,亏大了!
周忠应
王维的《竹里馆》只有20个字,却写尽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这首小诗传递出的那种孤独与高洁,那种与天地往来的精神境界,让人在千年之后依然为之动容。
叶嘉莹先生曾说:“中国的诗词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都是精华。在中国的诗词中,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
这位毕生致力于传播古典诗词的学者,今年已经98岁高龄,却仍然坚持着一件事,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诗的世界中来。
小时候背诗,是为一生的精神底蕴奠基
读诗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生命的唤醒。
叶嘉莹回忆道:“我从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唐诗。有一次家里来了不少亲戚朋友,大人就让我给客人背诗……大家都高兴地听着,后来背到‘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时候,大家就笑了,说:‘你才几岁,就知道坐愁红颜老了?'”
小孩子不了解诗意根本没有关系,就像唱歌一样。儿童时期的理解能力差,而记忆力很强。利用这个优势多背诵经典,待理解力发达后自然会懂得,这将使人终身受益。
作家三毛也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从背诗到理解:诗词中蕴藏的生命与灵性
诗词不会给你带来财富,但会让你在困境中,活得像个贵族。
叶嘉莹在遇到老师顾随后,才真正认识到诗词里边的灵性和生命。
“顾先生对诗歌的讲授,真是使我眼界大开。他讲课跟一般老师真是不一样,一般的老师讲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顾先生给我的是心灵的启发。”
顾随先生五岁入家塾,从小就诵读唐人绝句以代儿歌。他的父亲是前清秀才,亲自教授他“四书”“五经”、唐宋八家文、唐宋诗及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
这种从小浸润在诗词中的教育,培养出了顾随对诗歌极敏锐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他在讲课时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诗词的关怀:对人世与自然的博大包容
通过诗词,我们能扩大自己的关怀面。叶嘉莹认为这种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对广大人世的关怀,一种是对大自然的融入。
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这是对广大人世的关怀;而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跟大自然的融入。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意的人在面对茫茫宇宙时的孤独与思索。
一个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会以一生的时间去持守,且不说理想会否实现,因为理想的实现有外在的因缘,但个人的持守是能够自己把握的。
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是这种持守的最佳注脚。
吟诵:唤醒诗词中的感动力量
吟诵,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
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就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清朝诗人范伯子曾说,作诗的时候要“字从音出,字从韵出”,文字是跟着声音出来的。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杜甫写完了诗是配合着声音去修改的。“新诗改罢自长吟”,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
为什么现在大家对于诗都隔膜了?叶嘉莹认为,这与吟诵传统的断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你所失去的,是真正呼唤起来你内心的情欲的感动……是声音把你的感动呼唤起来了,没有了声音,你就缺少了那一份感动的生命了。”
诗词不会灭亡:千载之下,犹感其温
有人问: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叶嘉莹坚定地认为不会。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诗词传承的正是这种文明的力量,它穿越时空,打通古今,让千载之下的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或许就是诗词最大的魅力。
读诗不仅仅是读书,更是读人,读心,读千年不变的人性光辉。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古典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处精神栖息地,让我们能够暂时逃离喧嚣,与古人的心灵对话,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读诗的原因。最高级的活法,就是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诗意的精神世界。
写在最后: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王维笔下那方幽篁深处的独坐,恰恰映照出当代人最稀缺的精神状态,能够安顿自我的人,从来不需要喧嚣来填补空虚。
我们习惯用社交填满日程,用娱乐塞满碎片时间,却忘了唯有在孤独中,才能听见内心的琴声与长啸。深林中的“人不知”,不是寂寞,而是选择;“明月来相照”不是浪漫,而是境界,当世界忙于被看见,有些人却在安静中看见了自己。
这首1200年前的小诗悄然道破现代生活的悖论,我们追逐无数星光,却错过了照亮自己的月光。真正的从容,从来不是逃离红尘,而是在人声鼎沸处,修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竹林。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既能融入人群的热闹,也能享受独处的清明。那轮明月千古未变,变的只是我们是否愿意停下脚步,让月光照见初心。
来源:大栗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