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葫芦属有6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我国只有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一个物种,因此都叫做葫芦也是没有大问题的,葫芦又名匏(páo)、瓠(hù),壶。特点是幼嫩的时候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老了具有储物、盛放的功能。
四娃——葫芦属(Lagenaria )
葫芦属有6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我国只有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一个物种,因此都叫做葫芦也是没有大问题的,葫芦又名匏(páo)、瓠(hù),壶。特点是幼嫩的时候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老了具有储物、盛放的功能。
葫芦在我国栽培的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由于它特有形态、名称被赋予了福禄、多子、辟邪、长寿等美好寓意,并与道教渊源颇深,比如是许多神仙的法器什么的。
但你知道吗?其实葫芦原产地并不是我国。
根据目前的基因证据和考古发现,主流的科学共识是:葫芦原产于非洲南部。一方面非洲的野生葫芦种群拥有最多的遗传多样性,而遗传多样性中心往往就是起源中心。另一方面,在非洲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前的葫芦遗存,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证据。
而我国发现最早的葫芦材料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和河南裴李岗遗址,距今大概是7000-8000年。说明葫芦应该在史前时期就传入我国了,是我国最古老的蔬菜瓜果之一。
由于栽培时间长,葫芦果形变异很大,还衍生出三个变种来。
变种1:瓠子
(Lagenaria siceraria var. hispida )
果实粗细匀称,圆柱状,表皮浅绿色,果肉白色,幼嫩时柔软多汁,可作蔬菜。长江流域一带较多栽培。
因为瓠子的花是夜间开放的,有的地方称它为“夜开花”。其实葫芦科好多植物的花都是喜欢夜生活的,比如南瓜类的(南瓜、北瓜、西葫芦)、黄瓜、丝瓜、苦瓜等等。也有少部分的,比如西瓜和甜瓜是白天开花的。那蜜蜂晚上不上班,谁来帮它们授粉呢,不要担心,夜行的蛾类会来承担这项任务。且夜间湿度高,花粉活性更高。
变种2:小葫芦
(Lagenaria siceraria var. microcarpa )
结的果实较多,呈葫芦形,较小,仅约10厘米。可药用,成熟后外壳木质化,可作玩具。
变种3:瓠瓜
(Lagenaria siceraria var. depresses )
果实扁球形或者梨形,肉质更紧实,口感爽脆,适合清炒、幼嫩的时候可带皮食用。老了也可以制作成水瓢和容器,还有我们熟悉的葫芦笙或葫芦丝也是它。
那幼嫩的瓠子和瓠瓜怎么区分,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应该大差不差:形状类似一根长长的棍子或大黄瓜的就叫“瓠子”,圆的,梨形的就叫“瓠瓜”。
五娃——苦瓜属(Momordica)
这个属约有80种,多数种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在温带地区有栽培。我国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个别种南北普遍栽培,主要有4个。
模式种:苦瓜
(Momordica charantia)
古称锦荔枝,又叫做凉瓜、君子菜等。原产与亚洲南部,应该在宋代之前就来到我国,并在明清的时候就在南方区域广泛种植。金铃子、癞葡萄都是苦瓜的一些变种。
不同于其他瓜清凉爽口,苦瓜有浓重的苦味。这主要原因是来自苦瓜特有的苦瓜苷和苦瓜素。而我们平时吃的苦瓜是绿色的,实际上未成熟的苦瓜,成熟后颜色就变成橙黄色,里面的种子是鲜艳的红色,苦味物质就减少了不少。
那为什么不直接销售成熟的苦瓜呢?
首先,苦瓜熟了就太软了,不方便采摘和运输。另外,变黄的苦瓜虽不苦了,营养物质也减少了很多,不划算。
至于是不是熟了的苦瓜像有的人说的就清甜了呢。我买了一根苦瓜,放了好久终于等它变黄了些,有的地方就已经出现了溃烂,里面的种子还没有变红。尝了一下,苦味是减少了不少,但没什么甜味,还是软绵绵的口感,个人感觉不怎么好吃。
木鳖子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木鳖子是咱们土生土长的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区域,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常生于海拔450-1100米的山沟、路旁。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也有。
但好端端的瓜为啥子叫“鳖”,来看一下它的种子,是不是觉得倒也是名副其实了。
虽然同属苦瓜属,苦瓜是雌雄同株,但是木鳖子却是雌雄异株,就是雄株只开雄花,花朵较大,花色通常为浅黄色或乳白色,花蕊只有雄蕊。雌株只开雌花,花朵下方带有一个明显的球形的子房,授粉成功会膨大发育成果实。因此要想收获木鳖子的果实,必须确保雄株、雌株同时种植。
木鳖子的果实幼嫩时为绿色,之后变成黄色、橙色乃至红色,表皮上涨了很多的小刺,样子还是怪好看的。但是这个东西中看不中吃,味道好像不怎么样,也没啥人吃它。但它的假种皮可以做食用色素,种子、根和叶入药,有消肿、解毒止痛之效。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云南木鳖(左)和凹萼木鳖(右)。
来源:食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