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第一百五十九条
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解读】
一、条文内容
第一百五十九条
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二、条文主旨
本条确立了裁判文书公开制度,明确公众有权查阅生效裁判文书,同时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设置了例外限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公开审判结果,保障司法透明,维护司法公信力,同时兼顾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条文理解与适用要点
1. 裁判文书公开的立法背景与价值
立法目的:
裁判文书公开是审判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公开司法活动结果,增强司法公正性,提升社会对法院的信任。
公正的前提是公开:没有公开的审判,无法实现真正的司法正义。
司法权威的体现:裁判文书作为法院审判权运行的书面记录,公开后可向社会展示司法的规范性与合法性。
社会功能:通过公开裁判文书,公众能直观了解法律适用,促进法治意识培养,并为学术研究、案例指导等提供依据。
法律价值:
裁判文书公开具有八大作用:
显示司法民主;
遏制司法腐败;
保障正义实现;
提高诉讼效益;
培育法官素养;
保证裁判质量;
发现法律漏洞;
促进学术研究。
2. 公开的范围与对象
公开的文书类型:
必须公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和裁定书。
不公开:决定书、调解书、人民调解协议确认书、未生效的一审裁判文书等。
例外情形:
公众不得查阅涉及以下内容的裁判文书:
国家秘密: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如国防、外交、经济政策等)。
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生产工艺、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
个人隐私:私人生活信息(如住址、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等),尤其是婚姻家庭案件中的当事人信息。
3. 公开的途径与技术处理
主要途径:
互联网公开:
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enshu.court.gov.cn)是全国统一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裁判文书超1.07亿篇,访问量达524亿人次。
出版物编印:法院可根据需要将裁判文书汇编成册,用于法制宣传或案例研究。
技术处理要求:
信息隐去:对涉及隐私或敏感信息的部分进行技术处理(如隐去姓名、住址、银行账号等)。
完整性:公开的裁判文书应全文公开,不得因案件影响大小或文书质量高低而取舍。
4. 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与不公开审理案件的关系:
不公开审理≠不公开裁判文书: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如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其裁判文书仍可能公开,前提是文书内容不涉及秘密信息。
审理中的秘密≠文书中的秘密:审理过程中涉及的秘密事项若未被采纳为裁判依据,或已失去秘密性,则裁判文书无需隐去相关内容。
公众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的平衡:
知情权优先:裁判文书公开是司法透明的基本要求,但需通过技术处理避免过度暴露当事人隐私。
例外限制: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内容,即使案件公开审理,也需隐去或不公开。
争议焦点:实践中需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例如是否隐去当事人姓名、是否公开婚姻家庭案件中的敏感信息等。
查阅申请的程序:
申请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可申请查阅生效裁判文书。
申请方式:向作出裁判的法院提出,需提供案号或当事人名称。
法院处理:
若文书已上网,引导申请人自行查阅;
若未上网且申请符合要求,提供便捷查阅服务;
若涉及例外情形,不予准许并告知理由。
5. 实务操作中的典型案例
案例1:财产保全扣划实施案(指导性案例254号)
案情:法院根据调解协议直接扣划保全账户资金,未影响其他债权人权益。
裁判文书公开:该案的调解书和扣划裁定书因涉及具体财产信息,可能隐去部分账户信息后公开。
案例2:错误执行赔偿案(指导性案例245号)
案情:法院执行措施被认定合法,但当事人主张财产权受损。
裁判文书公开:该案判决书因涉及具体财产处置,可能隐去当事人身份信息后公开。
四、裁判文书公开的现实意义与挑战
1. 积极意义
提升司法公信力:通过公开裁判文书,增强司法活动的透明度和可监督性。
规范裁判行为:公开倒逼法官提高裁判文书的说理性与质量,减少随意性。
促进法律统一适用:公众和律师可通过类案检索,推动类似案件裁判标准的统一。
辅助学术研究:学者可基于公开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法律漏洞或司法趋势。
2. 实践挑战
隐私泄露风险:部分案件中,当事人隐私信息可能因技术处理不当而被泄露。
商业秘密保护:涉及商业秘密的裁判文书公开可能损害企业竞争力。
文书质量参差:部分文书说理不充分或存在瑕疵,可能影响公众对司法的评价。
执行难度:法院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文书筛查、隐去和格式化,增加工作负担。
3. 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自动筛查敏感信息并优化隐去流程。
细化标准:明确各类案件中需隐去的具体信息范围,减少自由裁量空间。
公众参与:通过案例评析、法律解读等方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裁判文书公开。
国际经验借鉴:参考其他国家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如美国联邦法院的PACER系统),完善本土化实践。
五、总结与建议
1. 法律适用建议
法院层面:
严格遵循《民事诉讼法》第159条,确保生效裁判文书按时、完整公开;
加强技术处理能力,避免隐私泄露;
对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探索“摘要公开+隐去核心信息”的模式。
当事人层面:
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主动查阅相关案件,了解司法实践;
若认为文书公开侵犯隐私权,可向法院申请撤回或修改。
公众层面:
理性使用裁判文书公开资源,避免过度关注个人隐私信息;
通过合法途径(如申请查阅)获取未公开的裁判文书。
2. 制度完善方向
立法层面:进一步细化例外情形的认定标准,明确“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具体范围。
司法层面:建立裁判文书公开的考核机制,将公开率纳入法院绩效评价。
技术层面:开发更智能的裁判文书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筛查、隐去和发布。
通过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透明度与公信力将得以提升,同时有效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来源:左文说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