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中国这片5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夺走,如今现状令人唏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6 04:43 2

摘要:回溯到 19 世纪中叶,那是一段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岁月。当时的中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外有西方列强如饿狼环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北方的沙俄趁火打劫,伸出了贪婪的魔掌。从 1858 年到 1921

提起俄国,很多人想到的是广袤的国土。

但你知道吗?俄国当年从中国抢走的588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中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如今大片荒废,连基本的粮食自给都做不到。

这些曾经的"战利品",现在反倒成了沉重的包袱。

回溯到 19 世纪中叶,那是一段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岁月。当时的中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外有西方列强如饿狼环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北方的沙俄趁火打劫,伸出了贪婪的魔掌。从 1858 年到 1921 年,短短六十余年间,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生生从中国割走了 58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几乎相当于当时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广袤!

1858 年,在沙俄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极不情愿地签订了《瑷珲条约》。这一纸条约,使得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 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如断线风筝般,被迫脱离了祖国的怀抱。仅仅两年后的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又接踵而至,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在内的 40 万平方公里土地,也被沙俄蛮横地纳入囊中。中国不仅失去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更痛失了东北方向至关重要的出海口,自此,东北地区与日本海之间,仿佛被一道无情的铁幕隔绝开来。

1864 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以及 1881 年的《中俄伊犁条约》,同样是中国领土主权的沉重灾难。它们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屠刀,从中国西北边陲割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以及斋桑淖尔南北等地的大片土地。到了 20 世纪初,沙俄又在幕后操纵外蒙古 “独立”,使得中国再次丧失了 15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因这些侵略行径,竟将穆拉维约夫封为 “阿穆尔斯基伯爵”(即 “黑龙江伯爵”),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公然羞辱,更是强盗行径的 “表彰”。

时光流转至当下,这些曾经属于中国的广袤土地,如今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这里地域辽阔,总面积达 620 万平方公里,然而,人口密度却低得惊人,每平方公里仅有 1.18 人。走进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荒芜景象,农业使用率更是低至 1%,仿佛一片被文明遗忘的角落。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的谷物产量也经历了令人痛心的下滑。1990 年,谷物产量尚有 130 万吨,可到了 2004 年,却锐减至 26 万吨,减少了整整五分之四。即便后来普京上台后,大力推行一系列挽救措施,到 2010 年,谷物产量也仅仅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 80% 水平,与曾经的辉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推行土地私有化政策,本以为能借此激发土地活力,然而事与愿违。近一半的私有化土地,落入了那些根本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手中。这些人拿到土地地契后,对如何经营土地茫然无知,土地就这样被无情地荒废着,无人问津。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片荒芜之中,出现了一抹来自中国的生机。上世纪 90 年代,一些勇敢的黑龙江农民,如李德民等人,背井离乡,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机遇的土地。他们凭借着世代相传的精耕细作技术,在这片被俄罗斯人遗弃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们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一片片荒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农田。在他们的努力下,土地仿佛重新焕发出了生命的光彩,再次展现出了孕育万物的神奇力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片曾经肥沃的土地,在俄罗斯的管理下走向荒芜呢?

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彻底崩塌。

1992 年,俄罗斯在经济改革中盲目采用 “休克疗法”,试图在一夜之间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这一激进的改革措施,如同一场暴风雨,瞬间摧毁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体系。通胀率如脱缰野马般飙升至 2000%,卢布急剧贬值,无数农民辛苦积攒了几十年的积蓄,在这场经济风暴中化为乌有,瞬间归零。

苏联时期,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这些农业组织在政府大量补贴的支撑下运转。然而,“休克疗法” 实施后,政府补贴如潮水般迅速退去,失去支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如同断了线的风筝,纷纷倒闭,整个农业体系瞬间土崩瓦解。大规模的农场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曾经井然有序的农业生产陷入了混乱与停滞。

在土地私有化的进程中,俄罗斯政府的操作也存在严重问题。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并非实实在在的土地,而是 “土地份额” 凭证。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凭证上对于土地的位置、边界以及使用方式,都没有明确清晰的说明。农民们手持这样的凭证,面对广袤的土地,却不知道自己的权益究竟在哪里,更无从下手进行耕种和经营。

法律制度的混乱,同样给这片土地的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

从 1990 年到 2001 年,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俄罗斯出台了近 40 个联邦法规、30 多个总统令以及近百个政府决议。这些法律法规如同杂乱无章的丝线,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农民们在种地过程中,面对如此繁杂且矛盾的法律条文,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遵循哪一条规定,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对比中俄两国在土地利用上的巨大差异,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中国,以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了 14 亿庞大的人口,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俄罗斯,拥有 1709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却只能养活 1.4 亿人口,甚至还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中国人均耕地仅有 1.4 亩,而俄罗斯人均耕地高达 84 亩,是中国的 60 倍之多。然而,巨大的耕地优势,却并未转化为相应的农业产出优势,农业效率的差距一目了然。

2018 年,普京总统为了激发远东地区的发展活力,提出了一项看似诱人的政策:向俄国公民免费提供远东地区 1 公顷的土地,唯一的条件是 5 年内不能让土地荒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项政策的响应者寥寥无几。许多俄罗斯人对这片土地缺乏信心,或者根本没有经营农业的意愿和能力,使得这一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中俄两国的土地合作方面,其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中国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而俄罗斯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如果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中国的技术和人力,能够让俄罗斯的闲置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俄罗斯的土地,也能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一些俄罗斯政客,出于对中国的无端猜忌和偏见,大肆炒作 “中国威胁论”,他们担心中国的参与会 “蚕食” 俄罗斯的土地。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中俄之间本应顺畅的土地合作,受到了重重阻碍。他们没有看到,如果没有中国农民的辛勤耕耘,那些土地只能继续在荒芜中沉睡,毫无价值可言。

回头看历史,1689年《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边界时,双方还是平等商量的。19世纪俄国趁火打劫,以为抢到了宝贝,150多年过去了,这些"宝贝"反倒成了包袱。

来源:纪人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