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至9月5日,中央主要媒体聚焦河北绿色创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与高端制造等领域新进展:《人民日报》关注雄安新区稳步推进全电智慧零碳园区建设,园区多项节能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新华社报道正定以文脉传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此举成县域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典范;央视
转自:河北日报
正定文脉传承千年 廊坊智造名扬海外
8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河北:首次在冀西北地区发现红山文化典型遗迹》报道截图。
8月30日至9月5日,中央主要媒体聚焦河北绿色创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与高端制造等领域新进展:《人民日报》关注雄安新区稳步推进全电智慧零碳园区建设,园区多项节能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新华社报道正定以文脉传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此举成县域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典范;央视播发张家口宣化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该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深远意义;《光明日报》讲述曲周新农人带领村民发展多肉植物产业,助力村民拓宽增收渠道、提升生活品质;《经济日报》报道抗战老区保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新社点赞廊坊高附加值科技产品远销海外,彰显“中国制造”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
人民日报
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稳步推进
9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雄安这个园区,如何实现零碳?》。报道说,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这是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零碳园区,预计2025年底竣工。园区通过多项创新技术实现节能降碳:外立面采用8000多块三层中空氩气玻璃幕墙,有效保温隔热;地下部署1136口地源热泵井,通过加装U形管与地下土壤进行冷热交换,能效比达1∶5;屋顶光伏年发电量273万千瓦时,可满足园区1/4用电需求。同时依托智慧运营平台实时监测调控14.6万个设备,实现照明、空调等系统智能调节与负荷优化。园区还通过电碳协同交易平台购买绿电抵扣间接排放,最终实现零碳目标。
正定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
8月30日,新华社《瞭望》刊登《宝藏正定看文脉》。报道介绍,正定是一座“步步有历史,寸寸有文化”的宝藏之城,在不足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内密集分布着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宝”密度在全国县级区域中首屈一指。正定承载中华千年古建之美,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隆兴寺、开元寺钟楼、阳和楼等建筑凝聚中式美学与历史传承;“蕉林书屋”旧藏及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瑰宝,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地标;广惠寺华塔造型奇绝,其完好存世得益于烈士赵生明的英勇保护,成为中华文脉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通过七十余载系统性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正定实现了从“国宝守护”到“文化共享”的深度转化,成为文旅融合典范。
央视
张家口宣化区发现红山文化典型遗迹
8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发《河北:首次在冀西北地区发现红山文化典型遗迹》。8月29日上午,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召开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介绍了郑家沟遗址近年考古发现与重要价值。1号积石冢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厘清了积石冢结构、各类遗迹关系等关键问题。截至目前,发现石界墙、石棺墓、祭祀坑等200余处遗迹,出土玉猪(熊)龙、三连璧等具有典型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以及文物标本400余件套。郑家沟1号积石冢是首次在远离红山文化核心区域发现、发掘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具有重大意义,被国家文物局纳入“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光明日报
曲周新农人跟闲散时间“抢”村民
9月2日,《光明日报》刊登《跟闲散时间“抢”村民》。讲述了河北省曲周县新农人王宇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于2016年回国,为改变村民农闲时闲聊、打牌的闲散状态,带领大家发展多肉植物产业的事迹。他从零开始,克服村民对直播带货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从“村口拉家常”走到镜头前,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内向者成为侃侃而谈的主播、老人参与种植、年轻人拓展“家居+多肉”新产品市场……这场与“闲散时间”的“拔河”,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更使村民生活变得充实“通透”——他们有了年度规划,还经常外出旅游,聊天话题也从家长里短延展到千里之外的市场动态。新生活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经济日报
抗战老区保定建成宜居之乡
9月3日,《经济日报》刊登《抗战老区建成宜居之乡》。文章介绍,保定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黄土岭战役、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等英雄事迹至今流传,以保定人民抗日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电影成为红色经典。如今,革命先烈的精神持续激励保定现代化建设。保定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十年全省第一,长城汽车徐水工厂每32秒下线一辆新车,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百强。文体旅融合带动消费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7000万人次,旅游收入715.5亿元。此外,保定马拉松成为华北重要体育IP,乡村振兴成果明显,国家级农业项目投资超2.9亿元。
中新社
廊坊高附加值科技产品受海外青睐
9月1日,中新社播发《河北廊坊:高端制造企业走出去 “中国制造”受海外青睐》。在廊坊一家企业的精密刀具生产车间里,一把误差不超过±3微米的车刀,正在改变国际高端制造格局。这款由企业自主研发的PSC三棱锥车刀,以革命性设计和技术创新,成为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青睐的“中国制造”。近年来,廊坊市出台一系列出口支持政策,推动通关便利化、出口退税、信用保险等配套机制落地,鼓励高附加值科技产品“走出去”,架起与海外市场共赢发展的桥梁。廊坊高端制造类企业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劲实力与蓬勃发展活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