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2月的一个普通下午,我正捧着一杯温热的奶茶,忽然间,一个念头清晰浮现:“头脑里的声音不是我。”那一刻,仿佛一道光劈开了长久以来的迷雾,我猛地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抽离出来,第一次真正触碰到那个一直存在的“我”。困扰了我二十多年的疑问——“人为什么活着”—
2022年12月的一个普通下午,我正捧着一杯温热的奶茶,忽然间,一个念头清晰浮现:“头脑里的声音不是我。”那一刻,仿佛一道光劈开了长久以来的迷雾,我猛地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抽离出来,第一次真正触碰到那个一直存在的“我”。困扰了我二十多年的疑问——“人为什么活着”——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像冰遇阳光,自然融化。这答案不在书里,不在路上,不在理论中,而是在最平凡的一口奶茶里悄然降临。
从初中起,我就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翻来覆去地思索“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样的问题。但那时学业紧张,课外书被禁止,内心的问题只能压抑着。直到上了大学,我开始了“报复式”阅读,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每周都要换四五本书,人文社科类几乎被我翻了个遍。庄子的“逍遥游”让我心驰神往,我知道烦恼来自执着,可如何放下,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道德经》读了多年,《金刚经》也反复咀嚼,总觉得懂了又好像没懂,像隔着一层薄纱看花。
于是我不再局限于书本,开始用脚步丈量世界。从北京骑行到内蒙古,从格尔木穿越高原到拉萨,再一路南下抵达云南。皮肤晒得黝黑,眼睛却装满了雪山、森林、怒江七十二拐的壮丽。我见过天地的辽阔,却仍感到内心的空洞未被填满。直到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朋友,他告诉我:“你可以试试禅修。”从此,我踏上了静心之路,十年如一日地练习,虽未开悟,却为后来的觉醒埋下了种子。
后来我投身心理学,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做咨询长达十年。跟随名师学习催眠、艺术治疗、精神分析,逻辑思辨成了我的利器,课堂上我总是提问最尖锐的那个。我真诚面对每一个困惑,也倾囊分享所学。我的音频节目收获百万播放,知识传播让我感到踏实。可即便如此,心理学能疗愈创伤,却无法回答“存在本身的意义”。
直到那杯奶茶的瞬间,一切豁然开朗。我明白,《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描述这种不依附于念头的清净本性。朋友推荐我看《当下的力量》,翻开我就笑了——这不正是我所经历的吗?从此再读经典,不再是猜测,而是印证。西方灵性著作如《奇迹课程》,一看标题便知其意。它们只是用不同语言讲述同一个真相。
现在的我,生活如常,仍有情绪起伏,但不再抗拒。痛苦来时,我选择臣服;烦恼升起,我允许它流经。我不再需要特定形式的修行,因为每一刻都是修行。吃饭、走路、说话,都是觉知的道场。幸福不再依赖外在条件,哪怕是一阵风、一片叶,都能引发深深的感恩。我只是一个管道,让生命自由流淌。
来源:小乔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