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5日,UNESCO发布《AI与教育:守护学习者权利》(AI and education: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learners)报告。该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数字化与AI对受教育权的影响,涵盖教育机会、教育质
2025年9月5日,UNESCO发布《AI与教育:守护学习者权利》(AI and education: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learners)报告。该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数字化与AI对受教育权的影响,涵盖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数字鸿沟、非国家行为体角色及治理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数字化对支撑受教育权实现的相关人权的影响,包括隐私权、免受暴力权、工作权、信息权、文化权以及表达与自主权等。
报告指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并非新鲜事物。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数字化的覆盖范围显著扩大。
与此同时,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着教学体系各个环节的变革——无论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校务管理,还是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都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机。
1.教学创新与教育数据管理
报告指出,AI等技术的引入催生了创新教学法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但也因削弱师生间情感联结而受到质疑——教师提供的社会情感支持对建立学生信任与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同时提升了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效率,既能优化教育规划,也能促进适切性数字教育工具的研发。
借助这些数字化手段,教育管理者可作出更科学的决策,使教育机构在工具与方法上持续迭代,灵活应对师生与决策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2.师生角色的演变
学习者的角色已发生深刻转变,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成长为积极的内容创造者。这一变化体现了教育理念的重要革新: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核心参与者。
与此同时,教师群体正在同步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提升数字技能将新技术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这种双重变革不仅使学习者能更高效地运用知识共享与协作工具,还通过其学习平台访问记录、在线工具使用数据以及与师生互动轨迹,持续生成宝贵的教育数据。这些数据正被用于优化学习分析系统,推动个性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3.私营主体在数字教育中的日益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这些数据正转化为私营机构在商业化、定向广告和AI系统训练等领域的资源。教育数字化进程强化了私营机构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其在数字工具的研发、提供、维护及治理方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一趋势凸显了公立教育体系与私营企业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体现了这些利益相关方对保障数字教育资源可及性与可持续性的关键贡献。与私营部门的协作能促进教育技术的持续创新与高效运作,展现出提升全球教育标准的协同效应。
然而,私营机构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加之数据隐私与安全方面的隐忧,带来了一系列亟待审慎分析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亟需建立完善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以保障人权——特别是伦理规范、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确保数字化学习不会以牺牲师生权益为代价。
4.持续存在的不平等与数字鸿沟
报告指出,尽管将数字工具融入各类教育流程带来了诸多机遇与长远潜力,但教育数字化也催生了复杂挑战:它不仅加剧了既有不平等现象,更影响着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多项人权的实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仍有约三分之一人口未能接入互联网——这种数字鸿沟始终是释放教育数字化潜力的根本障碍。尽管全球网络连接成本持续下降,但弱势群体仍首当其冲面临网络覆盖不足的困境。
唯有实现全民网络覆盖、普及数字终端设备并培养数字技能,才能真正弥合这道数字鸿沟。
5.构建包容且伦理化的数字教育治理体系
报告认为,在应对多层次数字鸿沟的同时,法律与政策框架必须紧跟教育技术工具的发展步伐,及时调整更新。
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全民获得安全、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及终身学习机会。这对于确保AI教育工具的伦理化开发与应用具有决定性意义——既能推动技术有效支持教育目标的实现,又能防范算法偏见与技术滥用风险。
6.把握平衡:机遇与挑战并存
报告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始终伴随着机遇与挑战的动态博弈,需要精准把握平衡点:既要充分释放数字工具的潜能,又要切实保障全民教育权。
报告指出,真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远非简单的校园联网、设备分发、教材电子化或数字技能培训。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在推广单一数字化优先项目(如设备配置或网络覆盖)时遭遇瓶颈,根源在于缺乏系统协调机制和可持续资金规划。COVID-19疫情期间,应急措施(现多已终止)常通过合作伙伴的实物捐赠实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
这导致不同教育体系普遍存在零散解决方案,既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也面临资金短缺和技术互操作性障碍。
为此,该报告援引5C框架,旨在评估数字化转型如何与人权义务及受教育权实现相协调。5C框架由多方利益相关方组成的“数字转型协作组”(DTC)开发,通过整合相互关联的维度,构建了一个支持基于人权视角分析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整体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评估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否遵循“可及性、可用性、可接受性与适应性”原则,是否促进符合受教育权理念的伦理化、安全且有效的技术应用。
5C具体内容如下:
协调与领导(Coordination and leadership)——教育数字化转型需以明确的愿景、政策和目标为起点,动员所有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这要求建立基于证据的治理体系、监测评估机制以及监管框架,确保数字技术与数据应用在保障学习者权利的前提下安全运行,而非对其造成侵害。跨部门、多利益方的持续协作能确保转型效益惠及最边缘化群体。
内容与解决方案(Content and solutions)——数字平台与高质量、易获取、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是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长期愿景的基础。但需明确,数字化转型不应以取代教师或削减师资成本为目的。教师应参与平台设计与多模态内容开发,内容需涵盖国家通用语言及必要的少数民族语言,以支持多样化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估机会及灵活学习路径。
这些设计应当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保障教师学术自由,使其能自主创建、使用、改编数字资源。课程与评估体系需符合国际人权法对教育目标的规定,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培养尊严意识,使所有人在数字时代有效参与自由社会。
课程各层级应融入未来技能培养,包括AI素养、信息素养及协作沟通能力——这些技能在生成式AI普及时代愈发重要。内容设计还需遵循无障碍原则,服务残障学习者需求。
能力与文化(Capacity and culture)——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人为本,聚焦学习者核心利益。对全体教育参与者(学习者、教师、管理者、家长、政策制定者及社区)的数字能力投资,是应对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关键。
结合对教师队伍的持续投入及全民教育权的承诺,此类投资应立足公平包容原则,适配本土需求。具体包括:为在职及职前教师提供持续专业发展,使其具备"运用技术教学""技术认知教育"及"通过技术赋能教学"的能力,同时保持技术批判意识。
这种对数字能力与批判性文化的投入,将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民主公民素养(含数字公民素养)发展。
互联互通与基础设施(Connectivity and infrastructure)——有效连接远超越网络接入范畴。全球在硬件、软件、电力供应及高质量宽带接入方面存在显著数字鸿沟,农村与低收入社区尤为突出。
系统建设需确保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的安全防护,任何数据传输软件都应配备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数字监控不得侵犯人权,特别是包含教育目标、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与信息获取权在内的受教育权。
学校应配备符合多元需求的适切设备工具,确保所有学习者和教育者线上线下均可访问。不同学习场景的连接需通过可互操作数据系统高效实现,且数字教育永远不应取代面对面教育。
成本与可持续(Cost and sustainability)——在国家提供公共教育及规范私营教育参与的义务框架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稳健、可持续、成本可控的预算方案。
鉴于数字服务成本高昂及多数地区教育预算紧张,需通过多元资金来源与跨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在学校和区域间的优化分配——这种分配应具备可负担性、公平性、效果导向性,并通过构建繁荣的教育技术生态来推动、监测和维持发展。
所有这些“C”要素的背后都离不开数据:数据既能识别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又能追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还能为保障受教育权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随着学习、教学、管理及行政流程的数字化,会产生新的数字数据,这些数据能够提升教育决策者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管理、分配和监控教育资源,并支持教师和学校领导调整其教学和管理方式。
报告最后指出,教育数字化与AI应用的普及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教育体系,这既为实现受教育权带来机遇,也构成新的挑战。若设计得当且实施合理,数字技术有望扩大教育覆盖面、提升学习成效并弥合教育鸿沟。但若缺乏坚实的政策保障、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受教育权的法律承诺,以及完善的法律政策防护机制,数字化进程(尤其是涉及AI等新兴技术时)可能加剧既有不平等、威胁数据隐私,甚至侵蚀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基本权利。
资料来源:
UNESCO. AI and education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learners.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95373
本文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国际前沿”课题组整理,课题组负责人张永军,编辑刘强。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该文献。
来源:中国教科院比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