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已落下帷幕,然而随着各项数据榜单与各家企业第二季度财报的相继出炉,空调大战仍在持续,甚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摘要:夏天已落下帷幕,然而随着各项数据榜单与各家企业第二季度财报的相继出炉,空调大战仍在持续,甚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01
舆论纷争与价格战近日,格力和小米因空调销量排名闹得沸沸扬扬,让不少用户在线围观。
起因是小米高管卢伟冰和王化转发了奥维云网的一组数据,显示小米空调7月线上市占率达16.71%,原博文中还直接附上了“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越格力”的话题标签。
格力高管朱磊随即发文表示按同样的查询条件,奥维云网的公开数据与截图并不相符。随后双方就数据来源和真伪,以及双方产品和技术含量等话题展开口水战。
孰是孰非先按下不表,小米此番引战的底气,源于新鲜出炉的财报数据。小米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集团第二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均创单季度的历史新高,净利润则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5.4%。
智能大家电业务的增长成为主要的驱动引擎,同比增长66.2%,其中空调出货超过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由于数据成绩亮眼,空调甚至因此被部分业内人士看作小米除手机、电车以外的第三增长曲线。
赛道新秀来势汹汹,自然引起了老牌厂商的警惕和阻击,产品降价是最直接也最趁手的武器。于是我们能看到美的、TCL、海尔、格力等厂商的主力空调品牌价格自去年以来持续走低,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线上家用空调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常态化正持续扩大市场需求。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5冷年(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中国空调总销量达1.96亿台,同比增长11.5%,其中内销出货量更是突破1亿台大关,达到1.02亿台,同比增长8.7%。极端高温对南方及非传统空调消费区域的渗透是重要驱动力。
需求高涨,加上国补的外部激励条件,都利好企业扩张,但厂商们并未因此面露喜色。因为出货量大幅上涨虽维护了市场份额,却并未创造利润,老牌厂商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处境。
02
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互联而作为被阻击的对象,小米并未受到太多价格战的干扰,因为性价比不再是它唯一的武器,随着产品多样化布局,小米在家电领域的竞争优势已转变为智能生态。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互联网基因。
米家的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Q1,小米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已连接9.437亿台设备(不含手机、平板),覆盖261个品类、6000 + 型号,用户中使用5件及以上IoT产品的达1930万人。
如此庞大的规模为小米的生态互联创造了绝佳条件,首先是提高场景完整性,从空调、冰箱等大家电到插座、传感器等小物件,小米构建了全屋智能所需的完整设备矩阵,从而实现家电的全场景联动。
其次是增强用户粘性,因为设备间的联动需求会促使用户持续购买小米产品,由此形成“设备越用越多”的正向循环。
此外,还积累了成本优势,因为庞大的设备基数可摊薄研发、供应链成本,这让其在同类产品中始终保持性价比优势。
但作为“鲶鱼”就高枕无忧了吗?
答案是未必,比起格力、美的等传统巨头在核心技术与服务体系上的长期深耕,小米在技术积累、质量管控、品牌沉淀等制造业的核心维度上仍需补课。
一方面,在空调等传统家电领域,格力、美的拥有压缩机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小米空调长期依赖松下等外部供应商,虽已在着手进行自主供应链的布局,但在空调核心技术领域仍未突破专利壁垒。
这主要源于双方在资源投入的差距,相比老牌厂商在专利研究方面的大手笔,小米的研发投入虽然绝对值不低,但主要投向手机、汽车等领域,家电研发资源被严重稀释,由此造成的技术代差直接导致小米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
另一方面,小米的线上渠道优势难以弥补线下服务短板。由于空调安装环节相对复杂,服务在消费决策中的占比因素远大于冰箱、电视等家电产品,格力等老牌厂商通过售后网点的建设在线下的辐射范围很广,远超小米之家,这种差距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尤为明显。
整体来看,小米的崛起打破了空调行业的传统竞争逻辑,迫使格力、美的等老牌厂商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布局,向智能化加速转型,但传统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渠道优势仍占据主导地位,根基未稳的小米还需突破供应链和服务瓶颈。
随着未来极端天气频率持续增加,空调从季节性产品逐渐转变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用户的需求将进一步升级,如更耐候、更节能、更智能的空调系统。基于此,双方如何处理各自的课题,将决定智能时代谁能继续留在牌桌上。
微信订阅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邮发代号:77-19单价:8元,年价:400元主编|黎坤总编辑|吴新“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来源: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