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原因,有人说中元节又称为“鬼节”,按照传统民俗说法,在这一天,鬼门大开,去世的亲人会回到“家里”,看望在世的亲人。
看到一个这样的说法“不怕七月半鬼,就怕七月半雨”,意思是说,“鬼”都让人很害怕了,而雨比“鬼”更可怕。
通过两者对比,体现出七月十五中元节下雨的不好之处。
至于原因,有人说中元节又称为“鬼节”,按照传统民俗说法,在这一天,鬼门大开,去世的亲人会回到“家里”,看望在世的亲人。
如果遇到下雨天,一方面给“回家”造成一定的困难,容易迷路。另外一方面,下雨的话,路上的“孤魂野鬼”增多,可能会抢夺贡品,也会去到不属于他该去的“家里”,带来不好的影响。
听起来确实有点可怕?但是,大家别太担心,“不怕七月半鬼,就怕七月半雨”实际上,更多指的是农业种植方面。
按照古人们观察,如果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天下雨了,后续的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七月十五已进入农作物生长后期,此时大多秋春播农作物已经成熟收获,夏播作物也进入生长关键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减少。
如果七月十五下雨的话,或预示着接下来可能会出现连阴雨天气,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还可能增加倒伏的几率。
尤其是玉米高秆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后,茎秆比较脆弱,玉米棒越来越重,遇到连阴雨天气,很容易倒伏。
另外,连阴雨天气还会影响收获工作,对于已经成熟的农作物来说,如果无法及时收获,很容易在穗上发芽、霉烂。
即便等雨歇期去收获,收获以后,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晾晒,同样会增加发霉的几率,降低品质,影响农户的收益。
关于七月十五下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相关的农谚。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下雨了,接下来的天气会以阴雨绵绵居多,一直持续到深秋时节。
深秋指的是农历九月份左右,阳历时间大概在10月下旬到11月了。此时田间的农作物也将要进入越冬期。
比如冬小麦的话,此时已经处于苗期,即将进入越冬期。如果在此之前,降雨较多的话,会影响小麦的出苗率,即便能出苗,也主要是以弱苗为主。
弱苗自身的抗寒性较弱,进入越冬期后,很容易发生冻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死苗。
等到来年春天,也无法正常恢复生长,也就等于没有了产量。或面临饿肚子,相比虚无缥缈的“鬼”来说,吃不饱更为现实。因此,害怕七月十五中元节下雨。
这句农谚的意思简单来说,如果七月十五下雨了,或预示后续降雨天气较多,田间有积水,垄沟都被积水漫平了。
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南方暖湿气流仍未完全消退,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响雷公”并非普通雷声,而是强对流天气的开始。
“大雨”指强降雨,“田间垄”是农田里分隔地块、用于排水或灌溉的土埂,“漫平”意味着降雨量大,积水已没过土埂,导致田间出现积水,形成内涝。
不论是处于生长后期的农作物,还是刚播种的农作物,在这种环境下,都无法正常生长,后果就和“七月十五落一沟,牛毛细雨滴到秋”这句农谚一样了。
除了上述农业种植的角度之外,再从中元节上坟祭祖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如果中元节当天下雨了,会影响人们出行上坟烧纸。
尤其是一些距离较远甚至是在山上的坟墓,去一次不容易,再遇到下雨天,容易发生意外。
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会认为晴朗的天气纸钱才能被烧得彻底,这样逝去的亲人才能收到“钱财”,如果下雨的话,纸钱容易被打湿,无法烧完整。
看到这,结合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于七月十五中元节下雨不好的说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帮手个人观点,中元节当天下雨不仅不可怕,还是好事,更能衬托思念亲人的氛围感。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农民的小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