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听到 LLM 就只想到“提示词工程”。事实上,要把模型从实验室带到生产环境,远不止写好 prompt 那么简单。生产级系统要求工程化、部署、优化与可观测性形成闭环,否则模型在真实场景里很容易翻车。下面把我在多个落地项目中总结出的八大核心支柱拆成清晰可操
很多人一听到 LLM 就只想到“提示词工程”。事实上,要把模型从实验室带到生产环境,远不止写好 prompt 那么简单。生产级系统要求工程化、部署、优化与可观测性形成闭环,否则模型在真实场景里很容易翻车。下面把我在多个落地项目中总结出的八大核心支柱拆成清晰可操作的要点、例子和实用 tips 逐项讲清楚,方便你直接照着做。
实操示例: 不要写:写一个手机描述
任务:生成产品描述(JSON 输出)
字段:{name, 性能, 外观, 价格, 最多3个卖点}
要求:每个卖点用短句,性能部分列出至少2项技术参数
示例:
这种结构化约束能让下游系统直接消费,不必再做复杂解析。
Practical tips:
用模板 + 变体测试(A/B 测试不同写法)。使用 Chain-of-Thought(一步步推理)仅在需要可解释的推理时启用(否则浪费 token)。保存 prompt 版本控制(git + 测试集),每次改动都测回归用例。常见坑:把上下文混杂进 prompt,导致模型取舍困难。把提示语和规则区分清楚。
做法:
检索用户最近 3 次关键交互(摘要形式,不要全文);把关键订单字段(订单号、状态、金额)作为结构化块塞进 prompt;对于长文档,先做智能检索/摘要,再注入。Practical tips:
窗口管理:维护 sliding window(最重要的 N 条历史)或时间权重机制。检索召回与去噪:先用高召回检索,再做二次精排/过滤。限制 token:优先注入结构化小块而非大段原文。常见坑:上下文过多(token 爆炸)或检索噪声(无关信息混入),都会导致“上下文坍塌”——模型忽视早期有价值信息。
实操流程:
数据准备:去重、格式化为(指令→响应)对,严格质量过滤。选择方法:LoRA/QLoRA 等低成本适配方法;必要时做 full fine-tune。验证:保留验证集,监控过拟合和泛化能力。部署小批量灰度,观察真实线上表现。Practical tips:
保持多样性训练集,避免模型只背训练数据。使用混合训练(原始数据 + 新数据)以保留通用能力。做对抗样本测试,防止模型在边缘情况崩溃。常见坑:训练数据质量差会把“错的行为”放大;忘记做回滚策略导致线上问题难以恢复。
实操要点:
切分策略(chunking):根据语义与长度切分文档,避免把不相关段落混入同一 chunk。嵌入与索引:选合适的 embedding 算法和向量 DB(比如 FAISS、Milvus 等)。查询重构:把用户问题转换为更高召回的检索 query。上下文融合:用 prompt 模板把检索证据和查询合并,明确“只使用以下证据回答”。示例 prompt 片段:
使用以下证据段(编号)回答用户问题。若证据不足,请明确说明并给出可能的下一步动作。证据1: ...证据2: ...问题: ...Practical tips:
对检索到的段落做简单可信度评分(时间、来源、匹配度)。保持索引更新策略(增量索引或定期重建)。使用去重与相似度阈值,避免重复信息过多。常见坑:把检索到的无关或过期信息直接塞给模型,会产生“带证据的幻觉”。
关键能力:
工具调用(search API、数据库、浏览器、计算服务)。状态管理(上下文、记忆、任务进度)。错误恢复与回退(API 失败时的替代路径)。可观测性(追踪每一步的输入输出与决策依据)。简化版智能体流程:
Practical tips:
设计“工具抽象层”,把外部服务封装成统一接口。采用协议(例如 MCP-like)规范智能体消息与工具交互,减少 ad-hoc 代码。建立回放(replay)机制,方便调试智能体决策链路。常见坑:智能体对外部依赖感知不足,导致一环出问题全链路崩溃;或者没有足够的可观测性,难以定位错误原因。
部署要点:
容器化(Docker),用编排(K8s)实现自动扩缩容。延迟优化:启用批处理(batching)、异步请求处理、冷启动策略。资源隔离:把高优先级服务和低优先级任务分开,防止资源争抢。权限与安全:API 鉴权、速率限制与滥用检测。Practical tips:
监控单请求成本(token、计算时间),设置策略防止滥用。提供轻量级 model-serving(tiny 模型)作为降级选项。做灰度发布与快速回滚机制。常见坑:直接把训练环境原样搬到生产,没有考虑负载峰值与成本,会造成巨额账单或服务不稳。
常见优化手段:
量化(8-bit、4-bit 等)以节省内存。模型剪枝与稀疏化,移除冗余权重。知识蒸馏(teacher → student)得到更小但表现接近的模型。推理工程:混合精度、GPU/CPU 卸载、batching。Practical tips:
在做任何压缩前先跑回归基准(保持关键业务指标)。分阶段优化:先量化,再剪枝,再蒸馏,逐步评估影响。在edge 端优先考虑蒸馏 + 轻量量化组合。常见坑:过度优化导致关键用例精度下降,没有建立回归检查会把问题带到线上。
必要指标:
输入/输出日志(含 prompt 版本与注入上下文摘要)。延迟分布、错误率、token 消耗统计。召回与精确率(RAG 情况下检索质量指标)。用户级指标:满意度、纠错率、人工接手率。Practical tips:
对敏感或私密数据做脱敏再入日志。建立“可回放”能力,能把一次会话的全部步骤重放到测试环境。自动化告警(如延迟突增、错答率上升)并把样本推给 Review 队伍。常见坑:只记录底层日志(CPU、内存),却没记录 prompt 与检索证据,导致无法回溯“为什么模型给出这个答案”。
九、总结掌握这八项技能,你就不只是 “会写 prompt” 的爱好者,而是能把 LLM 打包成可靠产品的工程师。建议做法:
先搭好基础:提示词工程 + 上下文工程(能够稳定输出)。逐步增强:RAG + 微调(提升准确性)。工程化落地:智能体能力、部署与优化(确保可靠性和成本可控)。全链路闭环:可观测性贯穿始终,促使持续迭代。如果是你,你会为这份清单补哪些技能
来源:不秃头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