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隐瞒了整整15年,把五世的遗体保存在布达拉宫密室里,一边继续以“达赖在闭关修行”为由处理朝政,一边悄悄寻找转世灵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706年春,布达拉宫的大门悄悄关上了一次。
不是为了迎接谁,而是送走一个人——仓央嘉措。
那年他24岁,按理说正是人生最好的时候。
可他被一队人马秘密押往北京,途中再没回来。
最奇怪的是,没人公开宣布他被废黜,也没人明确说他死了。
一切都显得不清不楚,像是有人刻意模糊了这段历史。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五世达赖圆寂那年是1682年。
但西藏政权掌控者桑结嘉措一直没说。
他隐瞒了整整15年,把五世的遗体保存在布达拉宫密室里,一边继续以“达赖在闭关修行”为由处理朝政,一边悄悄寻找转世灵童。
他知道,一旦新达赖出现,自己的权力就必须交还。
所以,这场寻找并不急,也不完全是宗教仪式,更像是一场政治布局。
1683年,一个孩子出生在门隅,一个偏远得几乎被人遗忘的地方。
他叫阿旺•洛桑•丹贝坚赞,父母都是普通门巴族人。
没人想到这个孩子会跟布达拉宫有任何关系。
可三岁那年,一队喇嘛带着几样遗物来到他家,叫他认。
孩子一眼挑出了五世达赖生前用过的法器。
那一刻,众人眼里多了种复杂的光:既是惊喜,也是算计。
这孩子就是后来被正式认定为六世达赖的仓央嘉措。
可仓央嘉措跟之前的达赖都不一样。
他不喜欢念经,不喜欢繁文缛节。
他喜欢夜晚、星空、诗句,还有一个叫卓玛的普通姑娘。
他年轻、聪明、有情感,偏偏被放进那座金碧辉煌却冷得发凉的宫殿里。
他说:“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句话传出去后,拉萨城的青年几乎人手一段。
起初,宫里的人还以为他只是年纪小,一时贪玩。
但时间久了,大家发现他并不打算“改”。
他白天穿袈裟,晚上换回俗衣,化名“宕桑旺波”,常常一个人偷偷溜出宫墙,走进酒馆、茶肆、人群中。
他不喝醉,只听人说话。
有人说他风流,也有人说他胆大。
可他从来没解释过什么。
这事儿到了外面人的耳朵里,尤其是政敌那里,自然成了把柄。
那会儿的西藏,名义上是宗教统治,实权却在桑结嘉措手里。
而另一头,青海的拉藏汗也在暗中发力。
他是蒙古贵族,清廷的盟友,也是一支实力不俗的地方势力。
拉藏汗看准机会,向康熙皇帝密奏,说六世达赖“行为不检”,名不副实,请求废黜。
康熙那时候其实早就想介入西藏事务,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借口。
这封奏折正好递到他手上。
他没有马上下旨,而是派人调查。
调查结果当然是“确有其事”。
于是,事情就这样定了。
1706年春天,仓央嘉措被“护送”离开布达拉宫,名义上是进京“面圣”。
可实际情况没人知道。
有人说他在途中病了,死在青海湖边。
也有人说他被秘密安置在某个藏地寺庙,直到老死。
还有人说他没死,只是换了身份,继续过那种白天念经、晚上写诗的日子。
但不论真假,从那以后,布达拉宫再没有迎回来这位六世达赖。
更有意思的是,仓央嘉措被带走之后,西藏局势并没有稳定。
拉藏汗进军拉萨,诛杀桑结嘉措,自立为王。
清廷不得不出兵平定,最终在1720年正式设立驻藏大臣,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从政治角度看,仓央嘉措的离场,成了清廷直接介入西藏事务的转折点。
可在民间,仓央嘉措的诗却活了下来。
他的《情歌》在藏地一代代传唱,有的被刻在石板上,有的被写进寺庙的墙壁里。
他不再是神的化身,而是那个曾经深夜走过拉萨街头的少年。
他的诗不讲佛理,只写人情。
他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却没人再敢当着众人说,是仓央嘉措写的。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陈庆英,《西藏历史讲稿》,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
王尧主编,《达赖喇嘛传》,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索南旺堆,《西藏政治史》,民族出版社,1994年。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扎西达娃,《仓央嘉措诗传》,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来源:三分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