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写字楼里加班到深夜,在团队项目里拼搏到筋疲力尽,他们相信努力就能换来高薪和体面。
几年前,大厂是90后梦寐以求的“金饭碗”。
在写字楼里加班到深夜,在团队项目里拼搏到筋疲力尽,他们相信努力就能换来高薪和体面。
但在经历了几轮裁员、业务收缩、内卷极限之后,越来越多的90后发现,曾经耀眼的大厂身份,不再意味着安全感。
于是,一股新的潮流悄然出现:逃离大厂的90后,正纷纷背上书本和教案,走进大专院校,成为一名普通老师。
“在大厂做运营,每天都是 KPI 和项目表压着我。”
29岁的周敏回忆,自己在深圳某互联网巨头干了五年,职位升得快,薪水也高,但身体和精神却在被榨干。
2022年,她所在的部门突然裁掉了三分之一的人,她虽然留下来了,却彻底意识到——所谓的“铁饭碗”,不过是一场幻觉。
那年年底,她考取了教师资格证,转身应聘到一所民办大专院校,成了一名行政兼任课老师。刚开始,她每天要负责接收校务文件,还要临时给学生讲课。
她本科是新闻传播,结果被安排上《出版企业管理》的课,只能硬着头皮现学现卖。
可与大厂比起来,这里的节奏让她感到“可控”——再也不用每天担心群消息里突然冒出来的“今晚加急上线”。
类似的故事并不少见。
澎湃新闻的一篇调查报道就提到,一批曾在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等大厂工作过的90后,如今陆续进入高职高专院校,成为一股新鲜血液。
他们有的负责专业课程教学,有的转去做行政管理,还有的干脆考公、考编,把稳定放在首位。
大厂的光环褪色,和行业环境有直接关系。
过去三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收缩:裁员潮频频登上热搜,2022年字节跳动大规模优化教育相关业务,阿里、腾讯也在调整架构,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被迫走向社会二次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专院校的岗位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首先,编制内的教师岗位自带“稳定”标签;其次,即便是非编的合同制教师,压力和风险也比大厂低得多。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各地高职和大专院校正在大量扩招,对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
不少90后发现,自己在大厂磨练出来的技能正好能“无缝衔接”。
比如,原本做市场营销的,如今可以教授电商、品牌推广相关课程;原本做设计和产品的,现在成了《网页制作》或《UI设计》的授课老师。曾经写PPT给领导看的,现在拿来给学生讲案例。
一位曾在阿里做产品经理的张楠告诉记者:“大厂那几年,什么都学过一点,反而在课堂上更容易举例子,学生听得懂,也觉得有趣。”她坦言,收入不如过去,但心理状态比以前好太多。
不仅是个人选择,背后还有制度与市场的推动。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万余所,其中高职院校约1500所,整体扩招趋势明显。
与此同时,民办高等院校的招聘门槛不断提高——过去可能只要硕士,如今博士也很常见。
但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年轻人进入,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显著降低。
一些学校甚至“主动”瞄准了大厂背景的人才。因为他们熟悉行业前沿,可以帮助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接轨企业”。
广东一所高职院校的招聘启事就明确写着:“欢迎有互联网大厂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这股趋势不仅出现在大城市。某些二三线城市的院校,也成为90后逃离大厂后的“避风港”。
在杭州、成都、西安,都有人辞掉互联网的工作,拿着不算高的薪水,选择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度过青春。
大厂和大专,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个是快节奏、讲求产出比、随时可能被优化的赛道;一个是慢节奏、强调稳定、有寒暑假和学生笑脸的讲台。
90后的选择背后,是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钱固然重要,但如果付出的代价是健康、家庭和自我价值的迷失,那就不值得。
“逃离”不意味着失败,而是另一种出路。
当越来越多90后从写字楼走向课堂,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悄然重塑职业教育的生态。
或许,等到未来回望,他们会发现,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日子,才是真正留下痕迹的岁月。
澎湃新闻:《逃离大厂,他们涌向大专院校当老师》腾讯新闻:《疫情后名校毕业生逃离大厂》InfoQ:《大厂裁员潮中的年轻人出路》教育部公开数据:《全国职业院校情况统计》TECH星球:《互联网人考公、考编、转行潮流观察》来源:煮酒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