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焘:目击陨石事件为何少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6 10:52 3

摘要:陨石(Meteorite),就是宇宙天体物质,因冲击、爆裂、逃逸或摄动、变轨形成陨原体,陨原体被动进行消耗性航天且被另一星球(如地球)俘获,而环绕、陨落及陨烧、耗散,甚至空中爆炸,剩余部分着陆的产物。

在陨石的猎寻、鉴别、研究和利用实践中,目击陨石事件目击型陨石是非常少的,寻获的陨石绝大多数属于未知陨石事件遗落的发现型陨石

月球暗紫色玄武岩质钙长石角砾岩陨石

一、陨石形成过程

陨石(Meteorite),就是宇宙天体物质,因冲击、爆裂、逃逸或摄动、变轨形成陨原体,陨原体被动进行消耗性航天且被另一星球(如地球)俘获,而环绕、陨落及陨烧、耗散,甚至空中爆炸,剩余部分着陆的产物。

陨石原体即陨原体在太空漂游时,一般是以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接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获后,则以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切入环绕地球轨道。由于陨原体自身没有动力,刚切入环绕地球轨道后仅靠惯性作用运动,其环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主要就是自身的地球重力,即地球对它的引力。

定向玄武岩质辉玻无球粒陨石.熔壳.气印.熔沟.落地印迹

在陨原体自身没有动力的条件下,陨原体刚一切入地球轨道,便难以维持环绕地球运行的圆形轨道,在自身重力和轨迹矢量方向的空气反向阻力作用下,做类抛物线类反向螺旋线高超音速降落运动,陨落速度远远大于5马赫。

陨原体在地球大气层中以高超音速陨落时,空气瞬间相对于陨原体做反方向的高超音速运动,大气层中的空气相对于陨原体就是一个天然的高超音速风洞

在天然的反向高超音速风洞中,陨原体与空气反向高超音速阻力和侧翼摩擦作用下,在极短的时间内,陨原体的动能骤然转化为剧烈的内能,表面形成2000℃左右的超高温

疑似水星橄榄石铁陨石.热熔橄榄岩熔壳.铁纹石、镍纹石颗粒.空气动力塑形

超高速、超高压和超高温的“三超高”环境下,陨原体变得熔软和熔融,表面熔浆部分在三超高条件下气化耗散,同时,部分与空气中的氧、氮等气体分子被电离,形成混合等离子体,瞬间转化成等离子体燃烧,即陨烧。陨烧、陨落伴随着“三超高”对陨原体的陨塑,同时产生等离子拖尾流火、等离子体激波、光辐射、热辐射、陨体耗散尘、逸散气体、化学变化烟尘和空气被高超音速陨石压缩的激波(冲击波)。由于激波的产生,空气的压强、密度和温度会突然暴升,陨原体周围的空气会产生轰鸣可闻的爆响,即音爆

因地球大气层的密度由高到低依次增大,陨原体的陨落空气阻力也会增大,形成高风阻,但因地球重力加速度的作用,陨落速度难以衰减,高风阻伴随着高风冷,陨原体温度稍有降低,但仍然处于超高音速、超高压和高温度的陨落状态。

定向玄武岩质辉玻无球粒陨石.熔壳.气印.空气动力塑形.落地端面

二、陨石事件的感知条件

陨原体陨落产生等离子拖尾流火、等离子体激波、光辐射、热辐射、等离子耗散尘、化学变化烟尘和空气被高超音速陨石压缩的激波爆响。在天气晴朗的白天或晚上,空气透明度很高,陨落发出的火光、火球、等离子拖尾流火、爆炸声和激波音爆等轰鸣声,形成的陨石事件,都能被人感知和发现,没有陨烧殆尽的陨原体着陆以后,就是所谓的目击陨石事件(Meteorite witness)。

如果遇到阴雨、阴霾或沙尘暴天气,或夜深人静的时段,那么陨原体陨落发出的火光、火球、等离子拖尾流火、爆炸声和激波音爆等轰鸣声,就会被云雨、阴霾、沙尘暴等,造成严重遮挡,不被人感知或误感,造成不被人直接发现的未知陨石事件。这些着陆陨石,后期如果被发现,就是所谓的发现型陨石了。

定向玄武岩质辉玻无球粒陨石.熔壳.气印.熔沟.陨脊.卷边.

三、目击陨石事件几率小

中国关于目击型陨石最早的记载,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一书明确记录了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 发生的陨石事件,描述为“陨石于宋五”,意为有五块陨石坠落在宋国境内。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陨石事件的记载早数百年。

《左传》对鲁僖公十六年陨石坠落事件的补充记载,初步形成了对陨石的文字记录传统。

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则给以更为清晰明白的析解:星坠至地,则石也。

《汉书·五行志》开始详细描述陨石的形态、颜色和坠落地点。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和天文志进一步系统化,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陨石坠落过程的全面记录,包括飞行方向、亮度、声音及落地后的状态。

因古代人文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人不识文字,即使发现也难以书记。

中国历史文献,从先秦到明清的持续记录,尽管陨石事件记录有限,确构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中国陨石记录数据库,见证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为现代陨石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陨石是天体物质被动进行星际航天的产物

实际上,陨石陨落于地球,在时间、几率、地域和数量上,几乎是平衡的,与地球的气象因素人的作息行为没有多大的关系。

据不完全研究数据,每年大约有6000到数万块陨原体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中,陨落、陨烧,形成“火流星”,但大多数陨体会在大气层中被燃烧耗尽,化为尘埃,残存着陆的很少,而着陆的多数坠于海洋,落在陆地上的就更少了。

定向富铁玄武岩质无球粒陨石.陨落空气动力塑形.落地形变

通过陨石的猎寻、鉴别、研究和利用实践说明,因气象因素和人作息时段的影响,绝大多数陨石陨落不易被人发现,多数属于未知陨石事件目击陨石事件是极为少见的,而发现型陨石占主导地位。

来源:司南思想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