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岭南春日短,植树黄金期转瞬即逝,32万棵苗木的种植任务压在肩头; 财政口袋紧,绿化资金需全额自筹——既要赶在跨年度封账前落地、避免拨付延迟拖慢植树进度,又要应对捐赠单位意愿低、反复协调沟通的问题;土地家底薄,开发建设中的深汕难寻合适的连片绿化空间……
在202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域全员攻坚的浪潮中,绿美深汕项目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资源较劲、与难题对垒的硬仗。
岭南春日短,植树黄金期转瞬即逝,32万棵苗木的种植任务压在肩头; 财政口袋紧,绿化资金需全额自筹——既要赶在跨年度封账前落地、避免拨付延迟拖慢植树进度,又要应对捐赠单位意愿低、反复协调沟通的问题;土地家底薄,开发建设中的深汕难寻合适的连片绿化空间……
“每天睁开眼就在算日子,生怕错过这短短几十天的黄金期。”区组织人事局的工作人员揉着熬红的眼睛说。春季的岭南,雨水与高温交替,留给苗木扎根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32万棵苗木要完成从规划、选种到种植的全流程,光是把任务拆解到每一天就够让人头疼。
为了抢时间,区组织人事局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我们建了省、市、区三级协调调度表,每周更新进度,一位参与调度的干部翻着厚厚一沓报表,纸页边缘已经磨出毛边。
区城管综合执法局的团队则带着卷尺和图纸扎进了村子。“39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土地性质、村民需求都不一样,得‘量体裁衣’。”负责规划的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规划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树种:“你看这棵芒果树,村民说能结果子,我们就保留下来,旁边补植凤凰木,既好看又不影响村民生计。”
在鹅埠街道的种植现场,泥点溅满了工作人员的裤腿。“有一块地,两户村民都说是自家的,我们带着土地台账跑了三趟,最后在田埂上摆开图纸算边界,总算在下雨前把树苗种下去了。”他抹了把脸上的汗,脚边刚栽下的木棉苗正趁着雨势舒展新叶。
“第一次去企业拜访,连负责人的面都没见到。”回忆起募资初期的经历,区建筑工务署的干部笑了笑。为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绿化资金得全额自筹,跨年度封账的时限像根鞭子,催着大家四处奔走。
为了争取一家建材企业捐资,他们带着企业负责人去了结对的村庄。“指着光秃秃的村口荒地说,这里要种上菩提树,孩子们能在树下看书,老人能乘凉。”企业最终捐了5万元,这位负责人说:“是被你们裤脚上的泥打动了。”
资金到账后,管理更得精细。区组织人事局的财务人员拿着计算器核对台账:“39个村的账户,每笔钱怎么花、花在哪,都得记清楚。有个村剩了2000元,我们协调着给邻村买了灌溉水管,一分钱都不浪费。”
“这片盐碱地,之前谁都觉得种不活树。”站在鲘门街道的海边绿地,区城管综合执法局的工作人员踩了踩脚下的土。为了找能种树的地方,他们把全区走了个遍,连荒废的宅基地、路边的排水沟都没放过。
41处种植点,18.38万平方米,每块地都凝结着智慧。“你看这坡度,种树时特意斜着种5度,能防台风;土壤里掺了贝壳粉,中和盐碱度。”农业专家指导时,干部们蹲在地上记笔记,“专家走了,我们就得接着教村民。”
“以前觉得种树就是挖坑栽苗,哪知道还有这么多门道。”赤石街道的村民老李拿着修枝剪,学得有模有样。为了解决村里缺技术的问题,区里请来了高校专家,手把手教修剪、施肥。
在圳美绿道竹园,几位老人正坐在竹椅上聊天。“这竹子是去年种的,之前堆了很多垃圾。”村民说,干部们带着企业捐了建材,铺了园路、装了石凳,“现在晚上跳广场舞都有地方去了。”
鹅埠水美村的荔枝园里,移植来的芒果树已经挂果。“这些树是图斑整治时救下来的,移过来不仅省了买苗钱,还让果园更热闹了。”街道工作人员摘了个芒果递过来,“甜吧?这就是‘移树造景’的甜头。”
鲘门的椰安园更特别,草皮是村民种的,工钱从绿化资金里出。“19.6万元的活儿,6万元就干完了,村民还赚了份工钱。”负责人笑着说,这“以工代赈”的法子,是跟村民聊天时琢磨出来的。
夕阳西下,深汕的田野间,新栽的树苗在风中摇曳。干部们踏着余晖返程,裤脚沾着泥,脸上带着笑。这场攻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锹土、一滴水、一棵树中,让青绿铺满了大地。
正如一位村民所说:“不是你们种了多少树,是你们让我们觉得,日子能像这树一样,慢慢枝繁叶茂。”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