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信部那份《指导意见》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里炸开了锅。卫星通信要突破千万用户,产业链上下游机会遍地开花。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新闻配图——那枚蓄势待发的火箭,恍惚间仿佛看到K线图上的冲天炮。
工信部那份《指导意见》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圈里炸开了锅。卫星通信要突破千万用户,产业链上下游机会遍地开花。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新闻配图——那枚蓄势待发的火箭,恍惚间仿佛看到K线图上的冲天炮。
可当我发现自选股里那家号称"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的上市公司,股价居然在政策发布后连跌三天。这场景太熟悉了——就像去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出台时,龙头股反而高位放量下跌的戏码重演。格雷厄姆那句"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此刻如梗在喉。
一、3400点下的四个致命幻觉
上证指数站稳3400点的那个下午,营业部的大爷大妈们眉开眼笑。但我的量化模型显示,真正涨幅超过6%的个股还不到五成。这种割裂感让我想起2015年那轮牛市——当时90%的散户跑输大盘,因为他们陷入了四大假象:
第一是"待涨假象"。总觉得没涨的股票迟早会补涨,结果等到地老天荒。就像现在卫星通信板块里,有些票的机构资金早已悄悄撤退,留下散户在山顶站岗。
第二是"冷热假象"。板块轮动快得像走马灯,早盘追高的下午就被套。上周三半导体突然暴动,但量化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其实在借利好出货。
第三是"涨跌假象"。你以为的突破可能是诱多,感觉要破位时反而该抄底。就像下面这两只票的对比:
左边股票每次调整都有橙色柱体(机构资金)托底,右边那个反弹到半路机构就溜了。没有量化工具辅助,光看K线根本分不清谁是真金白银谁是镜花水月。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第四是"高低假象"。觉得低位股安全高位股危险?数字3标记的那个位置(下图),看似双顶实则机构震仓结束的信号:
三、卫星轨道上的资金暗战
回到开篇的卫星通信政策。中信证券说这是战略机遇,但我的数据库显示,某些"概念纯正"的标的早在政策发布前30天,机构持仓比例就下降了12%。这让我想起某次饭局上听到的真相:"利好出尽即利空"这句话,本质是聪明资金已经提前布局完毕。
现在看那些火箭发射计划表,2025年确实可能是产业拐点。但二级市场的游戏规则是:当新闻联播开始报道某个行业时,最好的投资窗口期往往已经过去。就像当年锂电池概念火爆时,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在行业亏损期就通过量化数据发现资金异动的投资者。
十八年来我见过太多散户的悲剧:看到工信部发文就冲进卫星板块,结果买在了机构减持的节点;3400点以为安全了全仓杀入,却碰上主力调仓换股。其实破解方法很简单——看清资金这本账。
就像开头那两张对比图展示的,有没有橙色柱体(机构持续活跃)才是关键。当你能用数据透视表看清:哪些所谓热点是游资短炒?哪些调整是主力洗盘?就不会再被表面的涨跌迷惑。
最近我常对朋友们说:在这个连卫星都能直连手机的时代,如果还在用石器时代的技术分析跟庄家博弈,不如直接把钱捐给航天基金会——起码还能落个支持科技创新的美名。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来源:扁豆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