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我是徐同学。23年4月来的日本,之前的专业是视觉传达。合格了武蔵野美術大学映像写真コース,慶應義塾大学メディアデザイン,東京造形大学デザイン研究領域,京都芸術大学映像・メディアコンテンツ領域。疫情让我在国内工作了3年再出国,虽然是误打误撞,但我觉得会比我一
武蔵野美術大学映像写真コース
慶應義塾大学メディアデザイン
東京造形大学デザイン研究領域
京都芸術大学映像・メディアコンテンツ領域
徐同学
“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阐述后,面试也就更有底气了。”
#INTERVIEW
Q: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A:我是徐同学。23年4月来的日本,之前的专业是视觉传达。合格了武蔵野美術大学映像写真コース,慶應義塾大学メディアデザイン,東京造形大学デザイン研究領域,京都芸術大学映像・メディアコンテンツ領域。疫情让我在国内工作了3年再出国,虽然是误打误撞,但我觉得会比我一毕业就出国好很多。在待人接物上有更多经验,心理上也会更稳定一些。
我不大乐意用“伏案学习”的方式学语言,主要靠日常听和读书,积累语料来提升语感。来日第二年明显感觉组织语言的速度和表达的丰富性都上了一个台阶,可能跟日本人的交流加上平时的读写,量变成质变了。
徐同学作品
Q:为什么会选择来日本留学呢?来日本之后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A:因为感觉日本的设计有一种奇妙的幽默感,也对日本民俗文化有兴趣。然后正好会日语,觉得语言这块没什么压力,可以有更多精力在作品上,就选择了日本。
来日本之后心态比起变化,更多的是,爽死了hhhhh
我比较喜欢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没什么不适应的。第一年需要做作品准备文书所以挺紧锣密鼓的,第二年因为已经有作品集,主要在于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时间会相对充裕一点,就经常找机会去一人旅行,去画廊打打工之类的。在旅行地遇到的人与事,都能成为灵感来源。在画廊有机会与年轻艺术家们聊聊天,也让我对艺术活动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另外,很惊喜的是,日本的书店很好逛,古书店也很好淘。我对日本的民俗挺感兴趣的,日式佛教啊乡土玩具啊祭典啊怪谈啊之类的,然后就在古书店狂买相关书籍,堆在家里根本看不完。
Q:你是如何选学校和专业的呢?
A:觉得硕士阶段挑战本科不一样的专业会比较有意思,所以专挑视传以外的专业考。想挑战跟本科不同的专业,觉得更有趣,可以拓宽视野和未来的可能性。第一年考情报,基设之类的设计类专业没成功,第二年总结了一下作品转向映像和媒体,计划书也更偏艺术表现的方向。准备计划书和面试稿的手感变得更丝滑了,我就知道这个方向更适合我。
Q:为考试做了哪些准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第一年准备的设计类作品,因为选题晦涩和方向不合适,挺卡手的。当时授课老师就说过其实我比起解决问题更注重自我表达,没有很适合设计专业,当时我担忧自己设计类作品较多,没什么资本大步跨去媒体艺术方向,第一年还是考了设计。但是,事实证明是可以跨的啦。第二年加了一个新作品,其他没有大改动,而是换了个方向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也是考上了的。
徐同学作品
Q:考试过程是怎样的?
A:考试当天还挺轻松的,把这最后一步走完就好了。想想考完了吃啥,不要自己吓自己影响发挥就行。考试流程各有不同,面试是否有发表,是否有小论文,因学校而异。面试的话我是准备语料+临场发挥的,这样说出来的语言比较自然,也可以更好地应对随机问题,跟教授进行眼神交流。当然,自我介绍或者发表这种比较可控的部分,也会事先定稿练习,把握时间。
Q:合格之后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A:爽,之前堆在那的书总算有空读了。也想趁着还没开学的空窗期,画点自己的画,整理一下之前的摄影作品之类的。
日语好算是一个优势吧。在第二年的开放日中,跟武藏美和东造的教授都有幸聊了40分钟以上(当然也是因为后面没有排其他学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能给老师留下一些印象。
Q:你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你是如何确定研究内容的?
A:我的研究主题是“用交互媒体表现身体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我在开放日的相谈中产生了灵感,以“都市人对自然的矛盾情感”为主题做了一个新的映像作品,然后从中延伸出研究计划。挖掘作品内容中的本质问题,探索更多表现,就形成了研究计划书的思路。研究主题虽然诞生于最新的作品,但是与此前的作品在底层逻辑上也有共通之处。
我的作品包括可交互灯光装置,workshop,身体表现和编程生成的映像作品,插画绘卷,行为艺术作品等。作品里经常有互动部分,这是我的个人喜好,因为我想看人们怎么“玩”我的作品。这也是设计专业出身带来的思考方式吧,创作也好设计也好,没有观者来体验、反应,就没有意思了。
徐同学作品
Q:私塾对考学有什么帮助?
A:在第一年的考试失败之后,周老师陪我分析了蛮多,总结经验重整旗鼓,探索新思路,备战第二年。
梁老师和谢老师给我的指导和面试练习让我在面试时更有底气和技巧。第一年的失败阴影加上专业跨度大,我一开始的阐述和问题应答都比较容易露怯,而老师反复鼓励,让我先相信自己才能说服教授,也帮我梳理阐述的逻辑。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阐述后,面试也就更有底气了。
徐同学作品
Q:给其余同学的建议?
A:在修士考学中,教授想知道的其实是考生是否有可期的“未来”。作品集和履历很重要,但那只是过去,就像一盘芝麻摆在眼前,理性上知道它很香,但是没有送进嘴里的感性冲动。而像样的研究计划书和适当的面试技巧,就像在芝麻上浇上热油激发香气,营造一个未来两年或数年的良好预期,让教授产生“收了这个学生也不错”的感性冲动。我觉得我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差别就在于这勺“热油”吧。
来源:发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