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一过,就是大家最关心的“七月半”。这个被赋予了“阴嗖嗖”氛围的鬼节,在古代竟一度成为狂欢节、购物节热闹程度堪比过年。现在,我们一起重回唐宋六百年,感受中国古代最强盛时期的“盂兰盆节”,解锁这个被你误会好多年的佛教节日。
七夕一过,就是大家最关心的“七月半”。这个被赋予了“阴嗖嗖”氛围的鬼节,在古代竟一度成为狂欢节、购物节热闹程度堪比过年。现在,我们一起重回唐宋六百年,感受中国古代最强盛时期的“盂兰盆节”,解锁这个被你误会好多年的佛教节日。
盂兰盆节,又称盂兰盆会、盂兰盆斋,是佛教受中国传统祭祖习俗影响,依据《佛说盂兰盆经》,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以斋主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超度历代宗亲往生善道的佛教仪式。
“盂兰”义译为倒悬,表示饿鬼的痛苦就像人被倒悬一般;“盆”则为救护的器皿。所以,盂兰盆就是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斋僧,可以救倒悬之苦。
历史上,佛教的盂兰盆节因与道教的祭祀节日——中元节——同为农历七月十五,加之盂兰盆节的本意也在超度过去世父母先祖,百姓就将这天形象地称为“鬼节”。但从唐宋开始,盂兰盆节逐渐兴盛,佛教节日文化独树一帜。
中国盂兰盆节的起源
与盂兰盆节有关的文字,最早记载于南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
可见,在南梁时期,盂兰盆节已经成为佛教僧众的重要节日。
南北朝中后期,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作为佛教节日的盂兰盆节开始成为朝廷的定制活动,并在一些佛教信众当中流行起来。《释氏六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宏明云:梁武每年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
此时,这一佛教节日还没有融入普罗大众的生活,只是寺院与皇家的专属。
唐宋盂兰盆,大型民俗节
到了公元7世纪的唐代,盂兰盆节随着国运的昌隆,也得到广泛传播。它在皇室的不断倡导下,其内容从简单的斋僧扩大为祭祖、斋僧、放江灯等。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进而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渐渐由宗教节日向民俗节日转型。
《法苑珠林》记载,唐高宗每年向慈恩寺等国家大寺“送盆”,同时还献“音乐人”相随。武则天在洛阳举行盂兰盆会,音乐歌舞场面盛大,规模空前绝后。当时杨炯进献的《盂兰盆赋》,便以华丽辞藻描写了盛会的欢悦气氛。
《新唐书》中还记载:“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已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舁出内,陈于寺观。是日,排仪仗,百僚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喜舞,迎呼道路。”
图像由AI生成
光是“幡花喜舞,迎呼道路”,就已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堪比花车游行,年节盛会。皇室这番操作,可谓引领了群众性的节日集会之风。
官家玩儿法盛大,百姓的集会则更接地气,有拜祭祖先亡灵的,有设食燃烛、荐享无主冤魂的,有斋田头、祀田神的,有举行盂兰盆斋的,也有放江灯、观演“目连救母”变文的。
在佛教盛行的唐宋时期,“目连救母”的故事也带着某种传奇色彩,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一过七夕,民间就开始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到十五才结束。实际上,敦煌文书中有大量与目连救母相关的变文,这些变文正是唐代俗讲的底本。
唐宋以后,“目连救母”的故事又以宝卷、戏曲等形式大量出现,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百姓的思想与行为。故事中曲折而感人的母子情,惊心动魄的地狱恐怖状,都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和震慑效果。
可以说,这天僧俗大众都集会于寺院,既是祭祀,又是娱乐。
清代盂兰盆,庙会游玩日
到了清代,大众对如何过盂兰盆节则达成了新的共识:白日宜奉盂兰盆以供养三宝,夜间适普度鬼神。
由于盂兰盆节佛教色彩地逐渐淡化,农历七月十五基本成为百姓购物游玩的节日。依托寺院而形成的庙会,成为重要的贸易市场。老百姓尤其是久居闺阁的妇女也在这天进寺烧香,乘机游玩聚会。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这样写道:“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
图片由AI生成
相隔数百年,回望百姓欢乐嬉游,放河灯,烧法船,演目连剧,还有孩童们玩耍荷花灯、荷叶灯的热闹景象,已少见凝重肃穆的斋会场面,反而是全民参与、热闹欢快的市井情趣,使人回味良久。
明末清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民间演目连戏的盛况:参与的演员有三四十人,连演三天三夜,观众有一万多人。演到精彩处,观众齐声喝彩,搞得当地太守以为海盗侵扰,还派人来侦探虚实。
“目连救母”故事及其艺术形式,在过去的千年史海中真是掀起了阵阵涛浪,甚至还被人称为“中国的《神曲 》”。到了近现代,目连戏随着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的衰败,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如今的盂兰盆,孝文化守护者
时至今日,盂兰盆节已没有“目连戏”可看,也没了逛街和放河灯的玩法,但它依然将中国佛教孝文化保存至今。从七月初九至七月十五的一个星期时间,汉传佛教寺院往往举行盂兰盆会,信众则礼佛,斋僧,供灯,祈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以佛弟子的智慧和方式,为现世及过去父母行孝。
来源:五台山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