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明星爆款乌龙时,是盲目跟风还是冷静求证?冯绍峰景甜案例给出了一场现实推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22:58 1

摘要:冯绍峰和景甜的名字一起出现在热搜榜首,后面跟着“爆”字标注时,不少网友迅速点进话题准备吃个“大瓜”。话题页里充斥着“恭喜!”“什么时候的事?”“真的假的?”等热烈讨论,一张来源不明的聊天截图被转发了上万次,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我朋友在圈内早就知道了”。

冯绍峰和景甜的名字一起出现在热搜榜首,后面跟着“爆”字标注时,不少网友迅速点进话题准备吃个“大瓜”。话题页里充斥着“恭喜!”“什么时候的事?”“真的假的?”等热烈讨论,一张来源不明的聊天截图被转发了上万次,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我朋友在圈内早就知道了”。

但三小时后,两家工作室几乎同时发布的声明,把这场狂欢瞬间按了暂停键。冯绍峰方面直接打出“纯属造谣,坚决维权”八个字,景甜工作室则贴出一张“这锅我不背”的表情包,配文调侃“人在剧组坐,瓜从天上来”。从全网热议到官方辟谣,整个过程没超过半天。

这类“爆料-发酵-辟谣”的流程,在近期娱乐圈仿佛成了固定戏码。今年至今,已有至少五起针对一线艺人婚恋状况的假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最初往往只是一段模糊的微信群对话、几张高糊截图,或者用“听说”“疑似”开头的小作文,却能在几小时内获得百万阅读量。

为什么这类消息总能轻易引爆舆论?一部分原因或许在于,公众对明星私人情感始终抱有强烈好奇。尤其是曾经公开交往过、或者合作过的艺人,一旦名字并列出现,就容易触发集体记忆与猜测。哪怕内容再离谱,都有人愿意相信“万一是真的呢”。

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传播机制也在无形中助推这类谣言的扩散。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被几个大V转发,加上“爆”“热”的标签,就能迅速吸引更多点击和互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不少人不在乎消息真假,只追求“第一时间跟进热点”。

但这类内容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一场短暂的吃瓜狂欢。对于艺人来说,频繁被捏造私生活谣言,既干扰正常工作,也消耗公众形象。每次辟谣都要动用工作室、律师等资源,甚至需要反复澄清本不存在的所谓“爆料”。而看客们在一次次反转中,也逐渐消耗了对媒体的信任度。

类似的情形不只发生在国内娱乐圈。国外知名明星也常无端被传结婚、分手、怀孕,甚至被编造出根本不存在的冲突剧情。有些媒体会用“知情人透露”作为保护伞,即便最后被证实失实,也很难追究其责任。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难以避免被讨论私生活;也有人觉得,即便是艺人,也应当保有基本的情感隐私权。但在流量驱动的内容生态中,理性声音往往跑不赢猎奇猜想。

或许下次再看到“某某和某某疑似在一起”的热搜时,有人会想起冯绍峰和景甜那场干脆利落的辟谣。然后想起,这两位演员最近其实各自都有新作品在推进——一部是历史题材的《长城记》,另一部是女性剧集《她的城》。

来源:郭郭娱乐焦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