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度核心目标/方向参考依据经济发展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培育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文化旅游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城市,2030年入境游客达30万人次,新增世界级旅游景区城市建设与生态"水润城、绿满城",森林覆盖率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
拉萨未来十年的发展,将在多项战略规划的指引下,致力于构建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其发展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维度核心目标/方向参考依据经济发展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培育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文化旅游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城市,2030年入境游客达30万人次,新增世界级旅游景区
城市建设与生态"水润城、绿满城",森林覆盖率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高位,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区域协同与开放深化区域协作(如“飞地经济”),建设面向南亚的跨境电商枢纽,融入“一带一路”
民生福祉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高位,提升教育、医疗、社保水平
拉萨未来十年将全面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目标是到2030年入境游客接待量达到30万人次。
打造顶级旅游吸引物:重点推动布达拉宫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八廓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动大昭寺等资源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拉萨古城旅游圈。计划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9个等。完善国际旅游服务:语言与支付:将完善多语种(中、英及民族语言)标识系统和讲解服务体系,建立无差别旅游支付服务体系,提高入境游客便利性。富氧服务:富氧服务体系将覆盖四星级以上酒店、重点交通场站等品牌旅游项目。数字化体验:打造集预约购票、AI导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数字平台,推进“元宇宙”建设,并推出“雪域古城·圣地拉萨”数字旅游卡。丰富文旅消费场景:深入推动文化、旅游、农牧业、健康、夜间经济等产业跨界融合,探索多元化“旅游+”路径。发展“保税仓+直播”等新模式,推出《天路人》舞台剧等文艺作品,并举办半程马拉松、喜马拉雅音乐季等文旅体融合活动。拉萨将聚焦“九大产业”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具有拉萨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清洁能源产业:依托青藏高原“水风光”资源禀赋,实施“清洁能源+”战略。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光伏基地——当雄县羊八井100兆瓦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拉萨计划将清洁能源产业链打造成100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产业:高原的气候、能源、碳汇、政策、成本五大优势正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拉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东数西算”算力中心和智算平台,全市各类数字经济企业近4000家。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20亿元,占GDP比重达15%。未来将重点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产业。特色产品与藏医药产业:特色产品: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高原乳业、牦牛肉、青稞、藏鸡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计划将特色产品产业链打造成30亿级产业集群。藏医药产业:建立健全藏医药适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藏药材交易中心建设,构建现代化藏医药产业链。绿色工业与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工业:构建以绿色矿业、绿色建材、高原轻工业、节能环保等为主的高原绿色工业体系。有色金属产业:依托丰富的钼、铜、锌等金属资源,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链。目标是到2026年,有色金属产业链产值率先实现1000亿元。拉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纵深推进生态宜居、美丽拉萨建设。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绿化工程:高质量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用10年完成营造林206.72万亩。2024年新增营造林17.72万亩,苗木成活率达92%以上。森林覆盖率从1965年的不足5%提升至19.5%(2023年)。水系治理:推进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坚持“水润城”理念,逐步恢复历史水系、治理提升现有水系。目前已建成城市水系62.5公里,增加城市水体面积近800公顷。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3年,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最优的首府城市之一。拉萨还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发展生态经济:创新“生态岗位+集体经济”模式,设立草原监督员、湿地管护员等岗位,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例如,林周县建立“碳汇交易合作社”,通过造林获得碳汇收益;尼木县吞巴镇将千年藏香制作与生态旅游结合,带动旅游收入突破亿元。拉萨的城市建设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肌理与提升现代宜居功能相结合。
古城保护与更新:将八廓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提升确定为“一号工程”,明确“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大搬大迁、严禁拆旧建新”,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原风貌、原生态。采用“一院一策”进行古建文物大院和居民大院修缮。基础设施升级:古城全面实施水电、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整治飞线,增加非机动车停车位和充电设施。利用腾退空间打造“15分钟生活舒适圈”,配备便民药房、健身场所等。公园城市建设:新建并开放了如拉萨团结公园等项目,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提升生活质量。持续推进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庭院绿化,逐步把拉萨打造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高原生态宜居之城。拉萨将深化区域协作,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区域协作创新:深化“飞地经济”模式,例如拉萨经开区与江苏共建“苏拉产业园”,在北京设立“拉萨创新中心”。建设面向南亚的开放枢纽:跨境电商:中国(拉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率先开通“9810”业务,实现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零的突破。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5亿元,打造中国商品出口尼泊尔的中转分拨中心。国际物流:青藏铁路物流园开通中欧班列“拉萨号”,年货运量超50万吨。推动领峰国际智慧物流园、高原食品冷链中心等物流产业发展。拉萨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十年超70%。
收入与就业: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8万元,是1965年的200余倍。2024年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10%。教育发展:创新“智慧教育”模式,建成全区首个5G+VR教学系统,农牧区学校同步课堂覆盖率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升至9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49%。医疗提升:建成西部领先的“智慧医疗”平台,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5G远程心脏手术。藏医药浴疗法入选非遗,全市建立藏医馆89个,年服务患者超百万人次。经济产业:将形成以清洁能源、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特色产品、藏医药等为主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多个产业目标达到百亿乃至千亿级规模。城市形象:将以“高原生态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双重身份展现独特魅力,兼顾国际吸引力与本地宜居性。发展动力:科技创新(如数字经济、绿色工业)、生态价值转化(如碳汇交易、生态旅游)和区域开放合作(如跨境电商、飞地经济)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根本目的:所有发展将最终服务于民生改善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十年,拉萨有望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原名城。
来源:光头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