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你还记得humane pin和rabbit R1,它们都曾作为“颠覆性”的AI硬件设备进入市场,吸引无数目光。但它们也都迅速陨落,成为了科技史中一小段插曲。
文 | 字母榜,作者 | 毕安娣,编辑 | 王靖
AI智能设备又有希望了?
或许你还记得humane pin和rabbit R1,它们都曾作为“颠覆性”的AI硬件设备进入市场,吸引无数目光。但它们也都迅速陨落,成为了科技史中一小段插曲。
但是科技界并未放弃AI智能设备,初创公司也仍然有希望突出重围,硅谷最近从一位华人创办的公司Plaud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其模式结合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美国旧金山的软件优势,其产品聚焦AI录音这个细分领域,全球出货量已达100万台。公司成立不到四年,已经达到2.5亿美元的年化收入,早就实现盈利。
更有意思的是,Plaud一直很低调,几乎没有公开融资的消息。就算走红之后,也对外部投资表现得不是很热情。
8月27日,Plaud发布了最新产品Note Pro,延续了可磁吸卡片式的外观设计,集成OpenAI、Anthropic、谷歌等多家模型,和手机App配合支持多模态输入。
这并不是一个“天才创业者”的故事,创始人许高是90后,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在Plaud前已经有三段不算成功的创业经验,第一次创业时甚至“最后把家里准备的学费烧完”了。
那个创业失败的大学生Plaud并不是许高的第一次创业。
2012年,在武汉大学读大四的许高去荷兰当交换生。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许高原本的计划是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银行业,但交换期间参与的一些创新课程激发了创业灵感。
他和一个刚保送到北大国发院的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帮助学生群体选择和申请海外大学的网站。
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一“没想好怎么变现”,二也“缺乏执行力”。在烧光了父母给准备的研究生学费后,许高的首次创业宣告失败。
之后许高还尝试过两次创业,一次是做一级市场初创公司推荐引擎,另一次做的是类似“拼好饭”的业务。
这三次创业都不算成功,但也为许高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之后,他曾在北京基金华创资本担任投资人,投资了印尼数字银行Akulaku等初创公司,该公司目前估值20亿美元。
但许高创业的心还是没有熄灭。到了2021年,许高第四次有了创业的想法。
这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创业不仅要有点子,也要能看到后续变现的路径。在一番寻找中,许高锁定了“录音设备”这个赛道,而且是海外市场。
国内的小硬件市场一直比较活跃,讯飞、搜狗等公司也有推出录音设备,深圳的工厂接连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有智能录音功能的录音笔、手环、吊坠等小设备。但是海外市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录音硬件产品只不过是索尼、飞利浦、Olympus这些大公司的一条颇为沉寂的产品线。
另一方面,谷歌的转录App“Live Transcribe”却已经有10亿下载。也就是说,海外用户并非没有这方面的痛点。
在Plaud和“录音卡片”产品被推出之前,许高的团队面向海外市场推出了一款名为Izyrec的迷你录音设备,定价50美元,大获成功。有意思的是,当时Lzyrec因为特别适合“抓出轨”而出圈。
2021年11月,NiceBuild公司成立,后改名为Plaud,总部就设立在美国旧金山。到2023年初,公司就已经开始盈利。
而在那个节点,ChatGPT已经诞生了,AI浪潮席卷全球,许高嗅到了新的机会。
机会来了到了2023年的6月,Plaud在Kickstarter上开启全新产品的众筹,众筹的宣传视频是在越南工厂“听清”中国工程师的塑料英语,直击痛点,清晰有效。短短30天,这款产品就筹集了100万美元。
这款产品就是后来的Plaud Note:一个仅3毫米厚的“卡片”式AI录音设备,可以直接磁吸在手机背面使用。ChatGPT和Gemini双模驱动,60种语言实时转文字,自动生成思维导图。录音操作方便(有实体按键),同时配合手机App使用,达成更多复杂功能。
据《福布斯》,Plaud充分利用了中美优势,硬件在供应链完整且细致的中国生产,美国旧金山办公室则负责软件开发。
再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小录音笔,Plaud Note定价比前身产品高,基础售价159美元,还玩起了付费订阅,免费转录每月300分钟,每年79美元解锁Pro Plan,包含1200分钟转录和其他高级功能。
瞄准的也不再是看似覆盖广泛的所有人,而是白领、律师、医生等繁忙的职场人士。
正如许高当初调研的判断,海外市场非常欢迎这款AI录音产品。Plaud Note销量爆炸式增长,在2024年的CES中斩获了创新奖。
同一年,Plaud还推出了一款胸针式的迷你AI录音设备Note Pin,售价169美元,定位“记忆胶囊”。Note Pin重量仅约30克,支持112种语言转录,录音后通过AI生成结构化总结、思维导图等,有40天待机时间,可20小时连续录音。
到了2024年11月,据Z Potentials报道,Plaud年化收入达到1亿美元,连续两年实现十倍增长。创始人兼CEO许高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透露,其产品已向全球出货近70万台。
相关数字还在增长。今年7月底,Plaud官方宣布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台。《福布斯》报道,Plaud年化收入已达2.5亿美元。许高透露,其产品利润率与苹果每售出一部iPhone所获得的25%利润相当。
就在上个月,Plaud第三款正式产品Plaud Note Pro高调上市,麦克风从前代的三个增加到五个,可以捕捉最远5米外的声音,充电2小时即可连续录制50小时。
在软件层面最核心的AI功能上,Note Pro支持了更多模型,包括OpenAI、谷歌和Anthropic等的大模型。并且是多模态的——这意味着你可以添加图片和文本,然后 Plaud Intelligence 会对其进行整体分析。
除此之外,相比起前代,Note Pro还新增了一小块AMOLED屏幕,可以显示续航或录制状态,还可以突出显示对话重点。
这次新品发布,已经一扫众筹上线的往昔,包括《福布斯》、The Verge、CNET等海外媒体纷纷报道,Plaud新品,已经是科技圈颇为期待的存在。
产品定位精准,不断打磨;公司低调,连公开的融资消息都没有(根据36氪此前的报道,Plaud大火之后,一些感兴趣的投资人甚至连创始人的面都见不到),却实现了盈利。
媒体津津乐道,在市场被Humane Pin、Rabbit R1等小型独立AI设备的迅速熄火而倍感失望时,Plaud让人重拾希望。
可是希望背后,隐忧仍在。
硬件创企的困境在后来的很多采访中,许高反复提及“PMF”,即Product-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
产品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核心需求,获得用户认可并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它是创业公司或新产品成功的关键指标:首先,用户对产品的强烈需求(“非买不可”);其次,产品达到高用户满意度、留存率和复购率;最后,市场规模足够大,能支持产品的商业化。
在Plaud推出Note的同一年,2023年,Humane也曾经大受关注。彼时Humane宣称“会改变一切”,定位为智能手机替代品,并在CES上赚足眼球。其产品Humane Pin无屏幕,采用投影交互,售价699美元。
但是第二年,其产品就被评为“最差产品”,因为反应慢、过热、续航低、投影界面不直观等种种问题被市场抛弃。到2024年8月,Humane Pin仅售7000台(被退货8000台)。
今年2月,Humane卖身HP,项目终止。
有相似命运的还有Rabbit R1,一个售价199美元的手持方形橙色设备,以“大型动作模型”(LAM)操作应用,号称要“取代手机的复杂功能”。
Rabbit R1有绚烂的开端,首日预定1万台,10天内超10万台。但很快,用户发现Rabbit R1支持的应用功能少得可怜,依赖云端导致设备反应迟缓,也没有解决手机无法解决的痛点。
不到半年,Rabbit R1的日活就掉到了5000,就这款产品来说,已经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
从PMF这一点来说,二者似乎都已经满足了“用户对产品有强烈需求”这一点,但是产品都没有让用户满意,没有足够的留存和复购率,也就无法走到规模化和商业化那一步。
从这个角度来说,Plaud已经走得比Humane、Rabbit远太多。
但是始终有把剑悬在所有初创AI硬件公司头上,Plaud也不例外——录音设备(在海外市场)曾是一个小厂做不起、大厂不稀罕做的东西,Plaud做成了,但接下来,明星公司或巨头如果入场,Plaud的生存空间还可以保持吗?
Omi和Limitless等一批新兴初创公司纷纷推出可穿戴设备,而亚马逊刚刚收购了小型笔记设备初创公司Bee ,收购金额未公开。今年5月,OpenAI斥资64 亿美元,将 iPhone 设计师乔尼·艾维的未来人工智能设备收入囊中。
即便是在AI录音工具这个细分赛道,苹果已经悄悄地将语音备忘录的免费转录功能捆绑到其Apple Intelligence更新中,Zoom、微软以及Granola等初创公司也提供了类似的笔记工具。
许高曾在接受Z Potentials采访时,这样回答相关问题:
“对Apple来说,推出一个类似的APP就像玩一样的简单,但为什么他们不去做呢?因为对于这些巨头来说,他们的目标是服务全球数十亿用户,他们提供的体验是非常通用的。而我们专注于为专业用户提供专业级的体验,从每一个功能到整体产品的每个细节,都能让用户感受到差异化,我们的用户能够感知到这些不同,这正是我们与通用解决方案的核心区别。”
但唱衰的人没有被说服。《福布斯》称至少有一位前苹果内部人士认为,Plaud最终可能会成为又一个数字进化的死胡同,就像Tivo电视录像机等其他被遗忘的设备一样。
“你必须审视这些设备,然后问自己:‘它们仅仅是功能,还是产品’”“iPod之父”、被谷歌收购的Nest的创始人托尼·法德尔 (Tony Fadell) 说。
摆在Plaud面前的至少有三种可能的未来:昙花一现之后陨落;被吸纳成为巨头的一部分;或者,继续作为独立企业长青,正如许高所期望的那样。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