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注意过,咱们这日子,越活越像在闯迷宫?刚迈出一步,还没来得及琢磨下一步,有时候天就跟咱开个天大的玩笑地震、洪水、台风,噼里啪啦地砸下来;要不就社会跟你下个“套”,意外、疾病、残疾,不请自来。可偏偏有那么些人,看着别人的苦难,嘴角还跟蘑菇长得似的,冒出来
你有没有注意过,咱们这日子,越活越像在闯迷宫?刚迈出一步,还没来得及琢磨下一步,有时候天就跟咱开个天大的玩笑地震、洪水、台风,噼里啪啦地砸下来;要不就社会跟你下个“套”,意外、疾病、残疾,不请自来。可偏偏有那么些人,看着别人的苦难,嘴角还跟蘑菇长得似的,冒出来点儿“乐子”。这哪是生活的智慧,简直就是拿别人命运当拍手地,可真让人费解!咱们提个问题在这个自媒体横飞、吐槽成风的年代,是不是应该有点分寸感?到底哪些事,咱们能“乐呵乐呵”,哪些事就得“收敛收敛”?今天就来聊聊那“四不笑”,掏心窝子地说句公道话!
说实话,现在网络热点那叫一个多,啥都能拿来“调侃”。刚刚地震了,某地网友就噼里啪啦造段子;洪水泛滥,评论区一群人拿救命现场玩梗;新闻播报“人祸”,立刻有人拿倒霉蛋当主角做视频。更离谱的是,“疾病”也能被恶搞,比如谁谁突然晕倒,底下评论区一片哄笑;残疾人自强不息,居然还有人嘲讽“别装了”。这种画风,让人看着直冒虚汗。难不成人性就是这么“社死”的吗?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说“乐观一点,苦中作乐嘛”,还说“幽默是缓解恐惧的最佳良药”。到底是逗趣有度,还是失了分寸呢?谁都想知道,这个“笑”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先说说“不笑天灾”。地震、洪水、台风,那是真刀真枪的自然灾害,不是小品舞台上的包袱。每当新闻播报出现场画面,有人却忙着截图、加表情包、造段子,仿佛地震是个全民乐。东北老铁常说一句“天有不测风云,谁也赶不上老天生气。”咱老百姓最懂啥是敬畏——见了灾祸,嘴上绝不造孽。可到了现如今,有些人就是玩梗上瘾,仿佛苦难成了喜剧。恕我直言,拿别人的悲剧娱乐自己,那是把同理心当耳旁风,服了。
再说“不笑人祸”。谁能保证自己风平浪静一辈子?意外车祸、生活变故,每天都在大街小巷、医院里上演。可是有人遇到他人摔倒就拍段子,甚至还给“倒霉蛋”加戏,要么点评几句“活该”“自己不长眼”。我只想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东北有句老话“人有三急,谁也别笑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谁能打包票下秒钟还平安?不推己及人,用别人的不幸当乐子,简直是把善良扔进垃圾桶。
“不笑疾病”,这就更扎心了。生病这事儿,哪怕是个铁疙瘩,也得怕个流感,更别说大病小病了。谁没体会过夜里疼到翻来覆去、看着检查单发懵的滋味?可惜咱们有群“键盘侠”,啥都能拿病人开涮有人说“矫情”,有人说“蹭热度”,甚至还有人笑“死得快”。说真的,病痛就是本身的苦,再被人笑一笑,简直是雪上加霜。东北话讲“有病不能说,嘴上没病就造孽”,善良不是用来做装饰品的。
最后“不笑残疾”。有的人天生与众不同,有的人意外少了胳膊腿,但他们活得照样是热气腾腾的。可偏偏有的人把残疾认作“怪物”,还拿来做“段子主角”,甚至嘲笑人家生活不便。实话说,这种“幽默”不过是自个儿浅薄的遮羞布,啥体面都没了,东北人骂一句“没心没肺,就剩个嘴硬”。尊重别人的难处,也是尊重自己的人品。
在这层层揭开的现实中,其实老百姓早就有共鸣——没人愿看灾祸当乐子,也没人愿意被疾病、意外、残疾标签拿去调侃。咱们苦点累点都能扛,但最难受的是被轻慢、被嘲笑,那才叫真戳心。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这是“矫情”,甚至有点“道德绑架”。现实生活里,“苦中作乐”是一种生存智慧啊!东北大雪封门,大家凑一桌打个扑克,聊聊市井新闻;小区里谁摔了跟头,众人哈哈一笑,接着拉扶忙。有人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本色,哪有那么多“玻璃心”呢?
也有网友吐槽“你不让开心了是不是?自媒体要是不调侃热点,流量咋整,不趁机整两句段子,还怎么混饭吃?”互联网是个“笑果工厂”,大家都在用段子梗、流行语冲淡压力。甚至还有一群“乐观派”解释说“灾难没法避免,那干脆笑着面对,也好让大家心理有点缓冲。”微博、抖音上“欢乐打卡”,成为新的社交密码。谁还在乎苦难的分寸?
可是,这种看似“和谐”的平静里,暗地里却悄悄流窜着冷漠和失衡。还有些人拿“恶搞”当抗压,结果无意间把别人推到风口浪尖。舆论场纷纷扰扰,笑点和痛点之间的那道界线,越来越模糊。有人开始自我审查,生怕多说一句,踩了别人底线,“大众幽默”变成了“少数人的伤心”。这种假性和谐,其实难掩背后的分裂——有的人笑得畅快淋漓,有的人却心口难平。
但事情的发展总有个大反转。有一天,突然一条新闻炸锅某地发生重大天灾,新闻图片满天飞,网友评论区一片“玩梗”。受灾者家属站出来怒怼“你们觉得好笑,我们哭的人是不是该感谢你?”舆论巨变,大家猛然发现,原来网络世界的“欢乐”,正在伤害一群真实的人。某主播公开道歉,主流媒体发文呼吁别拿苦难做段子。这一下,大家开始反思,原来的“无害幽默”变成了“冷血调侃”,苦难不该消遣!
同样的反转在“疾病”和“残疾”事件上也屡见不鲜。著名残疾运动员公开发声“我不是段子的主角,我是有尊严的人!”一时间评论区全是点赞、支持,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之前的调侃,是在给别人扎刀子。更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站出来讲自己的经历“我得了病,不希望被笑话”、“我家遭殃,不想被拿去开玩笑”。从前那些“段子工厂”开始关门,更多自媒体开始提倡“温情”“善良”,杀伤力十足的冷幽默被摒弃,温暖成了新的潮流。
可是冲突也在激烈化。依旧有人坚持“我在自己圈子乐呵,咋的了?”分歧越来越大,谁能决定“幽默”的边界?段子手们开始自省,怕一不小心成了网络众矢之的。社会变得敏感,底线也变得模糊。比比谁嘴皮子溜的时代,大家开始比谁更懂分寸。这场“调侃”和“尊重”的较量,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联网世界又热闹起来。
眼看舆论风向转了,大家好像表面达成共识——“天灾人祸疾病残疾,这四样别拿来开玩笑”。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山大。谁都说要坚守底线,结果一到热点,段子照样满天飞。有自媒体创作者抱怨“现在尺度太窄,啥话都不能说,观众爱看的全不让碰。”网友也懵圈“到底啥能乐呵,啥不能乐呵?划线的那个人是谁?”
出现了更大的障碍模糊的分寸带来“话语焦虑”,大家怕踩雷,怕被骂冷血。舆论场表面平息,底下却暗藏更复杂的危机。有的网友觉得无聊了,调侃没劲了,“欢乐打卡”难上加难;还有人觉得,新冷漠正在成型——大家刻意回避苦难,怕说错话,索性啥都不关注了,公共讨论的热情都快被冷水浇灭。
分歧日益加深。有人极端主张“全部严肃”,有人坚持“小空间自嗨”。不同年龄、地域、文化的人,都在争自己的底线。曾经热闹的网络,话题更零碎了,善良和幽默的平衡点越来越难寻。谁能给出标准答案?这是个无解的世纪难题。比起“调侃”还是“尊重”,底层逻辑其实是——人们到底该怎么对待苦难和脆弱?是沉默,是温情,还是“点到为止”?每个人都在微妙地做选择。
说到头吧,咱们活在这世上,哪能没点“苦恼”?但有些事儿,真不能拿来当乐子。你要非说“乐观才是王道”,那只能说没经受过天灾、疾病,或者看过谁摔个大跟头的心疼。人家要是站在灾难里,能笑一笑那才叫见了鬼呢!一句东北话送给所有“爱笑”的朋友“今天你笑别人的苦,明天苦就找上你!”世事无常,咱们得有那么点敬畏和悲悯,别把别人的伤痛当成自己流量密码。
再说了,网上的“幽默段子”也不是人人都消化得了,咱们图一乐,大伙儿得先琢磨琢磨,是不是扎了人的心窝。要不就像东北大娘调侃家门口修路“你乐呵啥,人家泥瓦匠可累得够呛!”这世道,总得有份体谅,别让自个儿的快活变成别人的灾难。四不笑,守住底线,才是最硬气的做人方式。
你说,这调侃时代,咱真的能做到“四不笑”吗?还是说咱连点“苦难的分寸”都快找不着了?难道以后互联网就得“只准温情,不许嗨皮”?你觉得该咋整,是收起幽默,还是坚持自嗨?欢迎在评论区扛旗,各抒己见,是东北人的一句“别拿苦当笑,是本事”,还是网络大V的一句“段子里都是生活”?咱都来掰扯掰扯!
来源:元宇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