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8岁的抗战老兵王振瑞曾是八路军太行新一旅二团三营八连的一名司号员,抗战胜利后从部队转业,进入到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法院工作,1978年王振瑞成为了阳泉中院时任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刑庭庭长。从抗战英雄到人民法官,王振瑞从未忘记心中的信仰。
今年98岁的抗战老兵王振瑞曾是八路军太行新一旅二团三营八连的一名司号员,抗战胜利后从部队转业,进入到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法院工作,1978年王振瑞成为了阳泉中院时任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刑庭庭长。从抗战英雄到人民法官,王振瑞从未忘记心中的信仰。
在那个山河破碎、时局动荡的年代,王振瑞的父母从河南逃荒来到山西晋城。“当时,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全靠打短工、乞讨维持生活。”
1927年11月,王振瑞出生了,从小吃不饱穿不暖,家里养活不了,就把6岁的他送到了寺庙。在寺庙不堪忍受欺凌,王振瑞一直想找机会逃跑。
“听说附近有部队,专门打日本侵略者,为穷人做好事,我就想去参军。”
1938年,11岁的王振瑞来到八路军晋城办事处,当了一名勤务兵。“从此,我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军人。”
晋豫边区八路军晋城办事处成立时,正值全民族抗战初期,通过经济活动和军事组织为抗战提供支持,后来编入晋豫边游击支队,成为太行山抗日武装体系的一部分。
“办事处的处长叫王鸣山,我们当时主要负责抗日宣传,组织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为部队筹集粮饷等工作。”
1939年12月,王振瑞成为太行新一旅二团三营八连的一名司号员,主要活动在长治黎城、潞城、壶关、平顺一带。
在日常训练和行军打仗之余,战士们见缝插针地学习思想政治课和文化课,更加明白了:“只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老百姓才能当家做主人。”
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在当时影响很大,战士们都在学,持久战蕴含“人民战争”思想,鼓励使用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等。
“那会打游击,打埋伏,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一个很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我们破坏日伪驻地交通,用镐头、铁锹把公路挖成两截,日本兵的车就开不出来了。”
王振瑞和战友们经常以隐蔽、突袭的战斗,对敌人的公路和交通枢纽进行破坏,使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陷于瘫痪。
“白天,日本兵烧杀抢掠。晚上,他们就窝在‘乌龟壳儿’里不出来。”
夜色中,王振瑞和战友们就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让敌人吃冷枪。“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睡也睡不着,可以说是狼狈不堪。”
那时,从平原到山地,广泛动员、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很快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敌人牵制住,让主力部队集中精力打仗。”
1942年春,在黎城一个村里,日军对我军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炮弹密集地打了过来,战壕中王振瑞的左脚受伤了,但他顾不上那么多,继续跟着部队同日军战斗。
讲到这里,王振瑞的眼神异常坚定,他说:“轻伤不下火线,我要跟着部队冲锋,随时准备流血、牺牲。”
纪律,是军队的生命。
“部队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每一个战士都必须牢牢记住、严格遵守的。”
“开会学习的时候,我们从思想上、生活上、作风上,以及团结等方面,先进行自我检讨,然后大家互相批评、提意见。”
“部队的纪律有多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有一个战士,拿了老百姓一个鸡蛋,开大会进行了批评,关了三天禁闭,把鸡蛋还给了百姓。”
“战士们在老百姓家里借住后,都会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挑满。”
“农忙时,就帮助老乡干活,尽最大力量保护百姓免受敌人伤害。”
1942、1943年两年灾荒,王振瑞和战士们每人每天从自己定量的小米中,匀出一多半给老百姓吃、给灾民吃。自己吃不饱就去挖野菜,拿水一煮,放些盐,一大盆野菜战士们抢着吃。
部队严明的纪律,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认同。王振瑞说:“军民团结,鱼水情深,正是靠着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敌后战场才能够坚持下来,逐渐成为了主战场,最终让我们夺得了胜利。”
1943年,太行第四军分区抽调各个部队里优秀的干部参加轮训队,练习三大军事技术:刺杀、投手榴弹、射击。
“轮训队的队员都是能文能武、精兵良将,虽然我是一名司号员,但偏爱军事动作,一有空就去看人家训练,有时候教练还让我给大家做示范。”
“示范的时候,人形靶、环形靶,都是活动靶,我趴在那里,三枪全部中靶子了。当时,队长还夸我‘是块好材料’”。
后来,王振瑞调到了太行第四军分区武工队,主要活动在长治潞城、襄垣、屯留一带。
“这是一支精干的队伍,深入敌后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斗争,主要负责敌后游击作战、搜集情报和破坏敌人设施等任务。”
“看过电影《敌后武工队》吗?就类似于那个情况。当时我们穿便衣带匣枪,昼伏夜出,搞一些行动。”
当时黄岩有一个日本兵的据点,日本兵在那里修桥,敌人白天修,武工队队员们晚上去破坏,搞得敌人很恼火。
“有一天,日本兵搭起了戏台唱戏,武工队三十多人带着枪和小炮,在距离戏台不到200米的地方开火,打得日本兵穿着戏服就跑下来,乱了套了。”
还有一次,一名武工队队员到村里做群众工作,30多个日伪军把这个村包围了,搜查这名队员。得知情况,武工队赶来救援,“一番战斗后,我吹响了冲锋号,号声一响,敌人就紧张了,吓得屁滚尿流,全都跑了。”
穿越历史烟云,那一声声嘹亮的冲锋号,仿若不屈的呐喊,让战友热血沸腾,让敌人心惊胆寒。
80年,从未远去的号角,永不褪色的记忆!
王振瑞说:“抗日战争,我打了7年零3个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了!抗日战争胜利了!消息传到部队,大家都高兴坏了,有敲盆的、有敲碗的,有呐喊的,一片欢声笑语。”
抗战胜利后,王振瑞跟随部队投入解放战争,分配到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六纵队十七旅五零团。“一开始在连里当司号员,而后在营里当号目、在团里当号长,再后来当连长。”
这期间,王振瑞又负了两次伤,炮弹砸在身边,左腿上被剜了一大块肉……看着他身上的一处处伤痕,就像一枚枚勋章,告诉我们:什么叫英雄。
王振瑞连忙摆摆手:“我不是英雄,英雄都留在战场上了!当年一起扛枪的战友很多都牺牲了、不在了,我和他们相比差得远了。”
战火硝烟中,王振瑞逐渐成长,愈发明白了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肩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于是,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很光荣的。”1945年3月的一天,王振瑞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在太行第四军分区全体党员大会上,宣布王振瑞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由于条件所限,没有举行入党宣誓,王振瑞在心中默默许下誓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永不叛党!”
到今年,王振瑞入党已经整整80年,“听党话、跟党走、冲在前”这是他一生不变的信仰。
1949年11月,王振瑞从部队转业,转业后他先补修了文化知识。1952年8月,分配到阳泉市人民法院。1973年8月,阳泉市人民法院更名为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
“在中院刑庭的时候,审理过一些大案要案,比如梁某故意杀人案、翟某反革命案、梁某叛国案等等。”
“50年代,我们实践办案中适用最多的是婚姻法、惩治贪污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案子到了法院,坚决依法办案。那时,有法依法、无法从俗。”
1978年7月,阳泉中院派时任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刑庭庭长的王振瑞,带领5名同志,前往矿区组建矿区法院。当时,矿区作为阳泉市的一个行政区划,刚刚确立。
“刚到矿区,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十分匮乏,我们紧紧依靠市委的领导、中院的指导,完全是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在新地方开辟新天地。”
“一开始没有办公的地方,后来才有那么一排房,大概5、6间吧,我们就边筹建,边办公、办案。”
谈起矿区法院筹建过程,王振瑞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虽然艰难,但大家热情似火、斗志昂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审理了大量的案件。
“那会经常下乡办案,老百姓们白天要劳动,就等百姓们晚上回来,再开始办案,先是调解,一些纠纷调不成就及时判。”
矿区法院成立初期,在编人员14人,其中党员11人,后来为了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不断补充人员。
王振瑞欣慰地说:“1985年我离休的时候,矿区法院已经有50多名同志了,许多同志经过教育、培养,后来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栋梁。”
谈起在法院的这段经历,王振瑞非常自豪:“战争年代,我是打江山的;新中国成立后,到了法院工作,我是保江山的。”
“人民法院,就是要守一方稳定、保一方平安、护一方发展,我们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现在,98岁的王振瑞每天看电视、听广播,关心国家发展和国际局势,他还关注了山西高院、阳泉中院、矿区法院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法院时事新闻。
问及如今法院的发展变化,王振瑞连声说了好几句:“今非昔比啊!”
历经烽火淬炼,王振瑞那份滚烫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从未改变。
他语重心长反复嘱咐:“一定要以史为鉴。过去那么艰难困苦,都一步步走过来了。如今在新时代,你们要好好干,做出新样子、干出新成绩!”
“要牢记,精神,不能忘!”
殷切叮嘱中满是期许,从中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形状——历久弥坚。
您放心,精神,永不忘!(白婕)
来源:山西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