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阅兵是一种善,是上善若水的展示,也是不择屈人之兵的能力展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升华,这不仅突破了“武力展示”的表层,更揭示了阅兵作为文明智慧的具象化表达,其核心是通过“柔性的力量展示”实现“刚性的和平维护”。
文章来源: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作者:刘伟
其实,阅兵是一种善,是上善若水的展示,也是不择屈人之兵的能力展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升华,这不仅突破了“武力展示”的表层,更揭示了阅兵作为文明智慧的具象化表达,其核心是通过“柔性的力量展示”实现“刚性的和平维护”。
一、阅兵与“上善若水”:以柔载道,润物无声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老子以水喻德,强调其“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包容性与超越性。阅兵的“善”,正契合这一哲学内核——它以“非对抗性”的方式传递力量,以“仪式化”的表达凝聚共识,以“文化性”的符号滋养和平。
1. “水之柔”:阅兵的非暴力本质
水的特性是“柔弱胜刚强”,阅兵的“善”首先体现在其拒绝暴力威慑的本质上。与战争中“以力服人”的血腥手段不同,阅兵通过整齐的队列、先进的装备、昂扬的士气,以“静态展示”替代“动态攻击”,以“仪式美学”消解“武力压迫感”。例如,中国国庆阅兵中,徒步方队的“正步走”误差不超过0.3秒,装备方队的“米秒不差”行进,展现的是秩序之美而非破坏之力;空中梯队的“编队飞行”如雁阵掠空,传递的是协调之韵而非攻击意图。这种“柔性的力量呈现”,本质上是对“不战”的践行——通过展示“无需战争即可捍卫和平”的能力,从根源上消解冲突的必要性。
2. “水之善”:阅兵的文明滋养功能
水“善利万物”,阅兵的“善”更体现在其对文明的传承与滋养上。阅兵不仅是军事仪式,更是国家文化的活态载体:
历史记忆的延续:许多国家的阅兵会融入传统元素(如中国的“战旗方队”展示革命历史,俄罗斯的“马刀方队”致敬哥萨克传统),通过仪式化的展演,将民族精神从历史深处传递到当下;价值共识的凝聚:阅兵中平民与军人的共同参与(如观礼台的群众欢呼、军人的家书诵读),将“保家卫国”的抽象使命转化为“你我共担”的具体情感,强化社会共同体意识;人类共同体的呼应:现代阅兵常包含国际元素(如外国元首观礼、维和部队方队),通过“共享和平”的符号,传递“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这种对文明的滋养,正如水润万物般悄然发生,却深刻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二、阅兵与“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势御敌,智胜为上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阅兵的“能力展示”,本质上是通过“势”的塑造,以最小代价达成“不战”目标的战略智慧。
1. “势”之构建:阅兵的实力可视化
“势”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概念,指“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与态势转化的可能性”。阅兵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将“潜在实力”转化为“可见之势”,让对手清晰评估“对抗成本”与“失败风险”。例如:
装备展示:新型导弹、隐形战机、卫星通信系统等尖端武器的亮相,直接传递“技术代差”的信息——潜在对手若发动冲突,将面临“降维打击”的风险;体系化演练:阅兵中的海陆空协同、空地一体作战方队,展示的是“联合作战体系”的成熟度,暗示“局部冲突可能引发全局对抗”的连锁反应;士气与纪律:军人的昂扬状态、令行禁止的作风,传递的是“战斗意志”的坚定性——即使面对压倒性劣势,仍可能通过牺牲精神拖延或消耗对手。这种“势”的构建,无需一兵一卒出动,便已在心理层面形成威慑。2. “屈人之兵”的本质: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计算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是让对手意识到“对抗的代价远高于妥协的收益”。阅兵通过以下方式强化这一逻辑:
战略清晰性:阅兵传递的不仅是“我有能力”,更是“我有决心”——明确的国防政策宣示(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清晰的领土主权立场(如边防部队受阅),让对手明确“红线”所在,避免误判;成本透明化:通过展示“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如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让潜在对手计算“进攻所需付出的经济、人员损失”,从而理性选择“非军事手段”解决分歧;国际舆论背书:现代阅兵常邀请国际媒体、观察员参与,通过“全球直播”将“防御性展示”转化为“国际共识”——任何对阅兵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国际秩序”的破坏,从而面临国际社会的制裁与孤立。三、阅兵的现代价值:从“武力威慑”到“文明对话”的升维
在核威慑与全球化并存的今天,阅兵的传统功能(如鼓舞士气、展示实力)虽未消失,但其内涵已向“文明对话的媒介”升维。这种升维,恰恰是“上善若水”与“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当代实践:
1. 消解“修昔底德陷阱”的柔性工具
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冲突风险(修昔底德陷阱),本质是“实力变化”与“认知错位”的叠加。阅兵通过“透明的实力展示”,可降低“误判”概率:新兴大国通过阅兵向守成大国传递“我有能力但不扩张”的信号,守成大国则通过参与阅兵(如外国元首观礼)传递“我理解并尊重你的合理诉求”的信号。这种“双向确认”,比单纯的军事对峙更能避免冲突。
2. 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的文化纽带
在全球化时代,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已超越国界。阅兵的文化属性(如展示维和部队、人道主义救援装备),可将其从“国家仪式”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阅兵中的“维和部队方队”,传递的是“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意愿;俄罗斯阅兵中的“反恐装备展示”,呼应的是“共同打击极端主义”的国际共识。这种“文化共鸣”,为全球安全合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总之,阅兵是“善”与“智”的共生。阅兵的本质,是以“上善若水”的柔性姿态,实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智慧。它既非穷兵黩武的炫耀,亦非软弱无能的退让,而是通过“力量的可视化”与“价值的透明化”,在“威慑”与“和平”、“竞争”与“合作”的张力中,寻找最有利于人类共同福祉的平衡点。这种“善”与“智”的共生,正是阅兵超越军事仪式本身,成为文明象征的根本原因。
来源:沃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