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宁 | 清朝的南宁——文化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19:16 1

摘要:随着教育的逐渐推广,清朝南宁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大批本土文人脱颖而出,从事诗文创作,在广西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武缘县刘定逌,字叙臣,号灵溪,乾隆年间,他广西乡试第一,继而考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回乡授徒,潜心研究儒家学说。他后来

随着教育的逐渐推广,清朝南宁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大批本土文人脱颖而出,从事诗文创作,在广西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武缘县刘定逌,字叙臣,号灵溪,乾隆年间,他广西乡试第一,继而考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回乡授徒,潜心研究儒家学说。他后来受邀主讲桂林秀峰书院,制定《秀峰书院学规》,提出以“立志”“立身”“熟读”“熟思”为“治学四法”,以“去名心”“去欺心”“去骄心”“去吝心”为“为学四戒”,以“明善复初、改过迁善”为教学目的。上林人张鹏展,字南崧,乾隆五十三年(1788)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先后出任云南、直隶、山东等地乡试考官、山东学正,皆以端士习、树人才为己任,选拔了大批人才,后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隆安县陈汝翼,号槐庭,长于诗文创作,其诗文编为《槐庭未定稿》。从内容上看,陈汝翼的诗文主要包含两个类型,一类是咏史,曾作《咏史小乐府》30余首,对战国至汉晋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评论,被民国《隆安县志》誉为“《左传》《国策》诸史指南”;另一类则是咏时,以浅白的诗句,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随着教育的逐步发展,土司地区的文化水平也得到提高。由于土官弟子均不重视科举功名,而是专事吟咏,所以工诗者甚多。历任土官的汉文化素养都很高。康雍时期的白山司土官王维翰性嗜琴,尤工绘事,家中藏有10余张古琴和100余轴唐宋以来名人绘画,尤其擅长山水、花鸟画,随手所绘,皆入神品。王维翰晚年擅长题咏,著有《芦山诗话》,后人称之为芦山先生。继任王之纯著作颇丰,大多被火烧毁,仅存《司志稿》和《莲峰馀笔》。白山司官族中也出现了很多较有影响的文人。乾隆时期,土官王之纯从弟王之齐究心经史,十三岁时参加思恩府学考试,后在北岫读书,学者称为北岫先生,著有《柏窗艺稿》《漓江纪游》。土官王维翰之从弟王维宁为思恩府学生员,不事举子业,擅长诗文创作,题材多样,风格古朴,不事雕琢。土官官族汉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汉文化的传播。

来源:南宁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