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八十)葡萄牙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结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20:11 1

摘要: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帝国征服,纳入“卢西塔尼亚省”,罗马文化(语言、法律、建筑)深刻影响当地,拉丁语逐渐演变为葡萄牙语的基础。

1. 早期文明与外来统治(公元前-11世纪)

- 公元前1000年左右,凯尔特人迁入伊比利亚半岛西部(今葡萄牙区域),建立部落联盟。

- 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帝国征服,纳入“卢西塔尼亚省”,罗马文化(语言、法律、建筑)深刻影响当地,拉丁语逐渐演变为葡萄牙语的基础。

- 5世纪罗马帝国衰落,西哥特人入侵并建立统治,直至8世纪。

2. 摩尔人入侵与“收复失地运动”(8世纪-12世纪)

- 711年,阿拉伯摩尔人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葡萄牙区域纳入阿拉伯帝国统治。

- 11世纪起,基督教国家(如卡斯蒂利亚、莱昂)发起“收复失地运动”,葡萄牙区域成为基督教势力与摩尔人的争夺前沿。

- 1139年,葡萄牙贵族阿方索·恩里克斯击败摩尔人,自立为“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一世),标志葡萄牙作为独立政权的开端。

- 1143年,卡斯蒂利亚王国承认葡萄牙独立,罗马教皇亦认可其主权,葡萄牙正式建国。

3. 大航海时代与殖民帝国巅峰(15世纪-16世纪)

- 15世纪,在亨利王子(航海家亨利) 推动下,葡萄牙开启航海探索:1415年占领北非休达,1488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开辟印度航线。

- 16世纪,葡萄牙建立横跨欧、亚、非、美(巴西)的殖民帝国,垄断印度洋贸易(香料、丝绸),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海洋国家之一,首都里斯本成为欧洲航运与商业中心。

4. 帝国衰落与近代动荡(17世纪-20世纪初)

- 16世纪末起,因过度扩张、战争消耗(如与西班牙、荷兰争夺殖民地)、经济依赖殖民贸易等,葡萄牙国力衰退,殖民据点逐渐被荷兰、英国取代。

- 1580年-164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王国吞并(“伊比利亚联盟”时期),直至1640年葡萄牙爆发起义,恢复独立。

- 1807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葡萄牙,王室流亡巴西;1815年,葡萄牙将巴西提升为“王国”,与葡萄牙组成“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

- 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葡萄牙殖民帝国进一步瓦解;1910年,葡萄牙爆发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葡萄牙第一共和国,但此后政局动荡,经济低迷。

5. 独裁统治与民主转型(20世纪中期-至今)

- 1933年,安东尼奥·萨拉查建立“新国家”独裁政权,实行法西斯式统治,持续至1974年。

-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军队发动“康乃馨革命”(非暴力政变),推翻独裁政权,开启民主化进程,同时允许海外殖民地独立(如安哥拉、莫桑比克等),殖民帝国正式终结。

- 1986年,葡萄牙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 ,经济逐步融入欧洲一体化,社会稳定发展,成为现代西欧民主国家。

中葡于1979年2月8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9月互派大使;2005年两国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

里斯本的历史沿革以“从古代港口到航海帝国核心,再到现代欧洲文化名城”为核心脉络,关键阶段如下:

1. 早期文明与罗马奠基(公元前-5世纪)

- 公元前1000年左右,凯尔特人在此建立定居点,开启城市雏形。

- 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将此地命名为“奥利西波(Olisipo) ”,纳入罗马版图。罗马人扩建港口、修建道路(如连接马德里的大道),使其成为大西洋沿岸重要贸易港,拉丁语与当地文化融合,奠定城市发展基础。

2. 摩尔人统治与基督教收复(8世纪-12世纪)

- 714年,阿拉伯摩尔人占领里斯本,在此统治近500年。期间,摩尔人扩建城市、修建清真寺(后改建为里斯本大教堂),引入灌溉技术与东方贸易商品,城市成为伊斯兰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交汇点。

- 1147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一世联合十字军攻占里斯本,将其纳入葡萄牙版图;1255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三世正式将首都从科尔多瓦迁至里斯本,此后里斯本成为葡萄牙政治、经济中心。

3. 大航海时代的“帝国心脏”(15世纪-16世纪)

- 15世纪起,随着葡萄牙航海探索兴起,里斯本成为大航海时代的“起点”:航海家达伽马、迪亚士等从里斯本港口出发,开辟新航线;城市成为欧洲与亚、非、美殖民地贸易的枢纽,香料、丝绸、黄金等商品在此集散,财富激增。

- 这一时期,里斯本大规模扩建,兴建了标志性建筑——贝伦塔(航海纪念与防御工事)、热罗尼莫斯修道院(为纪念达伽马航海胜利而建),城市人口增长,成为当时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4. 灾难与重建(17世纪-19世纪)

-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8.5级大地震(伴随海啸与火灾),城市约85%的建筑被毁,数万人遇难,港口与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标志着其“帝国核心”地位的衰落。

- 地震后,首相庞巴尔侯爵主导重建,采用“庞巴尔式建筑”(抗震、规整的网格街道布局),重建了市中心的商业广场等区域,使里斯本逐渐恢复功能,但未能重现大航海时代的辉煌。

- 19世纪,受拿破仑战争影响(1807年法军占领里斯本,王室流亡巴西),城市再遭破坏;巴西独立(1822年)后,葡萄牙殖民帝国进一步瓦解,里斯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5. 现代复兴与文化名城(20世纪-至今)

- 20世纪中期,里斯本经历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周边卫星城兴起;1974年“康乃馨革命”后,葡萄牙开启民主化进程,里斯本社会秩序逐步稳定。

- 1986年葡萄牙加入欧盟后,里斯本获得大量欧盟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如机场、地铁、桥梁)大幅改善,城市转型为服务业与旅游业为主的经济模式。

- 如今,里斯本以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如阿尔法玛老城区)、丰富的航海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温和的气候,成为欧洲热门旅游城市,同时也是葡萄牙的政治、文化、交通与金融中心。

葡萄牙的总面积、人口结构与行政区划结构如下:

一、总面积:92,226平方公里

葡萄牙领土包括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大陆部分(约91,590平方公里)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2,247平方公里)、马德拉群岛(741平方公里)两个自治区 。这一面积数据与葡萄牙国家统计局及中国驻葡使馆的权威信息一致,而部分国际数据库(如Worldometer)因统计口径差异(如未包含水域面积)显示为91,590平方公里。

二、人口结构:老龄化显著,移民多元

1. 总人口:2023年官方统计为1046.7万,2025年预计达1041万 。

2. 年龄分布:青年人口(0-14岁)占12.71%,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62.34%,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24.95%,老龄化程度居欧洲前列。

3. 性别比例:女性占52.59%,男性占47.41%,中位数年龄47.09岁。

4. 民族构成:葡萄牙人占95.4%,合法移民约78.2万(占7.5%),主要来自巴西(35%)、佛得角、安哥拉等葡语国家及欧洲国家 。华人约3万人,集中在里斯本(1.5万-1.8万)、波尔图(4500-6000人),从事餐饮、贸易等行业。

5. 宗教信仰:约80.2%居民为天主教徒,其余为新教、伊斯兰教等 。

6. 移民趋势:近年通过黄金签证、D7被动收入签证等政策吸引移民,2025年移民人口预计接近100万,占总人口10%。

三、行政区划结构:三级管理,自治区高度自治

(一)大陆部分:18个大区与278个市

- 大区(Regiões):作为地理和统计单元存在,包括里斯本、波尔图、科英布拉等18个大区,主要用于经济规划和区域发展协调 。

- 市(Municípios):2013年合并后由308个减少至278个,是基层行政单位,负责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例如,里斯本大区包含辛特拉、卡斯卡伊斯等市。

(二)自治区:亚速尔与马德拉

1. 亚速尔群岛:

- 由9个岛屿组成,首府为蓬塔德尔加达。

- 下设9个自治市,如圣米格尔岛的蓬塔德尔加达、特塞拉岛的安格拉杜斯雷斯,拥有独立立法权和财政管理权 。

2. 马德拉群岛:

- 由马德拉岛、圣港岛等组成,首府丰沙尔。

- 划分为11个市镇(如丰沙尔、马奇科),旅游业和数字游民经济发达,2025年数字游民签证政策进一步吸引远程工作者 。

(三)特殊管理机制

- 大都市圈:里斯本和波尔图两大都市圈整合周边市资源,协调交通、环保等跨区域事务。

- 市际社区:21个市际社区覆盖内陆地区,推动基础设施共享和经济均衡发展。

四、地理与人口分布特点

1. 人口密度:平均115人/平方公里,但分布不均。里斯本大区(288万人)和波尔图大区(132万人)集中了全国35%的人口,而内陆的布拉甘萨大区人口密度仅20人/平方公里 。

2. 经济与移民关联:里斯本、波尔图等城市因就业机会多,吸引了70%的移民;政府近年推出政策鼓励移民向阿尔加维、阿连特茹等旅游业和农业地区流动。

五、历史与现状的呼应

1. 殖民遗产影响:前殖民地移民(如巴西、安哥拉)构成葡萄牙多元文化的重要部分,首都里斯本的阿尔法玛区至今保留着摩尔人统治时期的街巷格局 。

2. 欧盟一体化作用:1986年加入欧盟后,葡萄牙通过欧盟基金改善基础设施(如里斯本地铁、波尔图机场),并依托申根区便利吸引跨国企业和数字游民 。

综上,葡萄牙以紧凑的国土、老龄化社会和多元移民为特征,行政区划在保留传统大区框架的同时,通过自治区高度自治和市际协作应对区域发展挑战。这种结构既体现了历史延续性,也反映了现代治理的灵活性。

来源:品味乐与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