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和朋友吃饭,他说起去超市买黄油,导购员问他是不是外国人,他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确实,街上几乎没人家用黄油炒菜,就连面包房里的黄油面包,买的也都是留学生或者外企白领。这让我好奇,为啥黄油在欧美那么流行,到咱们这儿就没人待见了?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他说起去超市买黄油,导购员问他是不是外国人,他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确实,街上几乎没人家用黄油炒菜,就连面包房里的黄油面包,买的也都是留学生或者外企白领。这让我好奇,为啥黄油在欧美那么流行,到咱们这儿就没人待见了?
其实黄油就是牛奶加工出来的黄疙瘩,看着像奶油但更硬。听说古时候牧民挤奶,晃悠一阵子就能分层,底下是牛奶,上面浮着的油乎乎的就是黄油了。欧洲人用它烤面包、炒牛排,说这样香。我家以前也试过一次烤鸡翅抹黄油,味道确实特别,但妈妈觉得吃着腻,说还是用花生油炒菜顺口。
黄油的主要成分是动物脂肪,脂肪含量能占到八成多,剩下还有点维生素。不过这东西熔点低,到一百多度就化了。中国菜一炒就是两三百度,黄油早就糊了,油烟味还不小。我表姐学西餐时说,煎牛排必须小火慢慢来,要是搁家里爆炒茄子,估计黄油都烧成黑炭了。
以前游牧民族喝酸奶吃黄油,后来传到欧洲成了主食搭档。可咱们这边农耕文明,油料作物种得多,大豆花生榨油便宜。清朝广州口岸都有记录,当时黄油进口税特高,老百姓也吃不起。现在超市里一小盒黄油二十多块,比普通油贵好几倍,难怪家庭主妇们不选这个。
前两天看见新闻,上海有家米其林餐厅出了个酱油黄油拌面,据说卖得挺好。年轻人玩“中西合璧”,但在家里厨房,我妈还是坚持“热油爆锅”。其实黄油本身没问题,就像有人爱吃辣有人爱清淡,选择多了才自在。最近社区群里有人说想试试用黄油烙饼,但也只当个新花样,平时做菜还得看咱中国油。
最近查资料才知道,蒙古人当年骑马赶路就带着奶制品,黄油是应急口粮。现在内蒙古有些牧区还保留着传统做法,但城里人除非去旅游,很少自己动手做。倒是网红直播间偶尔卖进口黄油,说是美容养颜,但评论区问得最多的还是“这玩意儿到底咋吃啊?”。
营养专家说黄油热量高,建议一天吃不超过一小勺。可西餐里一块牛排就要涂好几克,长期吃可能不太好。我们这边油炸也要控制,但像地沟油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和黄油根本不是一回事。
去年寒假回老家,发现农村大集上也有了黄油,老太太们凑热闹买了回去,后来都说煎鸡蛋没土豆油香。其实老辈人做饭讲究“油润”,黄油那股奶味盖过了食材本身,他们觉得不如清淡的好。
日本京都的咖啡店我也去过,抹茶黄油面包挺贵,游客买了说新鲜,本地人还是吃米饭。欧洲人吃面包配黄油是习惯,就像我们吃饺子要蘸醋,没有对错,就是不一样。
现在电商平台进口食品专区,黄油销量涨了不少,主要是年轻人追潮流。但全国算下来,植物油消费量还是黄油的一百倍都不止。就像奶茶再流行,老一辈还是爱喝茶,饮食习惯几十年改不过来。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有人用黄油做水煮鱼,评论区吵翻天。支持的人说味道独特,反对的说破坏传统。其实厨师就是玩创意,喜欢的吃两口,不爱的继续吃老菜,没必要非要争论对错。
我同学留学回来,冰箱里总放着黄油,炒菜的时候滴两滴。他说这是融合美食,我尝了尝确实别致,但总觉得少了点家常味。饮食文化就像衣服,西装革履和中山装都能穿,舒服就行。
现在有些科研机构在研究人造黄油,用植物做基底,热量低还健康。不过市面上产品标着黄油却不含奶的,让人分不清真假。看来这油品之争,未来还得靠科技和市场慢慢调和。
总之,黄油在我们这儿就是个小众选择,就跟有些人喜欢黑咖啡一样,不是主流但也没啥奇怪。下次去超市碰到,好奇的可以试试,没兴趣的继续买着自家爱吃的油,各吃各的,挺好。
来源:Sally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