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有人总爱把它裹上“完美滤镜”,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宝贝,得原封不动捧在手心。可就像咱们吃饺子,得先把馅儿里的花椒粒挑出去才顺口,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过筛子”。好的留着滋养生活,糟的就得果断清走,不然这些“老古董”,很可能变成现代化路上的“绊脚石
提起传统文化,有人总爱把它裹上“完美滤镜”,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宝贝,得原封不动捧在手心。可就像咱们吃饺子,得先把馅儿里的花椒粒挑出去才顺口,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过筛子”。好的留着滋养生活,糟的就得果断清走,不然这些“老古董”,很可能变成现代化路上的“绊脚石”。
先说说咱们熟悉的“家长制”。在过去小农经济时代,一家子围着几亩地过日子,播种、收割、卖粮都得有个“主心骨”,家长攥着决定权,能让一家子劲往一处使,在乱世里保住饭碗、守住家业,这在当时确实有它的道理。可是现在社会,要求的是民主,家长制如果继续起作用,人民之间没有平等讨论的机会,什么都是一个人说了算,这显然是不行的。管理者要是还抱着“家长说了算”的老想法,下属有好建议不敢说,孩子有想法只能憋心里,原本能商量出的好办法被“一言堂”堵死。这明显是跟现代化需要的民主氛围拧着来,就像原本能跑高速的车,硬要挂个“低速挡”,怎么能跑得快?
再看小农经济留下的“短视思维”。以前农民种庄稼,就盼着当年收成好、能卖个好价钱,很少会想十年后这片地该怎么改良、怎么能一直高产。这种“只看眼前”的习惯,现在也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管理者为了快速出政绩,不管项目是不是符合长远发展,先把楼盖起来、把厂开起来,结果没过几年,要么资源耗光了,要么环境出问题了,后续治理花的力气比当初建设还多。这就像下棋只看一步,忘了后面还有全盘棋要走,怎么能下好“现代化”这盘大棋?
还有儒家的“家族观念”,原本是想让一家人长幼有序、团结和睦,可要是用错了地方,就容易变成“任人唯亲”的歪路。现在很多私营企业,老板总想着把亲戚安排在重要岗位,哪怕亲戚没经验、没能力,也觉得“自家人放心”。结果呢?有本事的员工看不到希望就走了,亲戚占着位置却干不好活,企业慢慢就没了竞争力。就像给果树剪枝,不把没用的杂枝剪掉,好的枝条就长不壮,最后结不出好果子。这跟现代化企业需要的“任人唯贤”完全背道而驰。
而且有些老观念还会捆住“公平办事”的手脚。以前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要是办正事的时候也抱着“看亲戚面子、讲朋友交情”的想法,那规矩就没了准头。比如有人犯了错,本该按规定处理,却因为“是自家亲戚”就网开一面;有人申请项目,本该看实力,却因为“认识领导”就走了捷径。这样一来,公平没了,大家干事的积极性也没了,现代化讲究的“按规矩来、靠实力赢”,不就被这些老观念搅乱了吗?
其实,咱们从不否认传统文化的价值。春节的团圆、端午的家国情怀、中秋的思念,这些好的文化基因,至今还在温暖着我们的生活;孔子的“因材施教”、老子的“顺势而为”,也能给现代教育、管理带来启发。但咱们更要明白,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时代里生长出来的,就像旧衣服,虽然有纪念意义,可孩子长大了再穿,要么勒得慌,要么不合身。
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当“复古派”,把糟粕当宝贝,喊着“祖宗样样都好”;也不能当“否定派”,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最好的办法,就是拿起“批判的筛子”,留下滋养我们的“精华”,清走阻碍脚步的“糟粕”。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我们也才能在向前走的时候,既带着老祖宗的智慧,又能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杂家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