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农这份“成绩单”一出来,整个市场差点没忍住拍桌子骂娘。八月新增就业人数,区区2.2万人,市场原先还憧憬着7.5万呢,结果直接扑街。
非农这份“成绩单”一出来,整个市场差点没忍住拍桌子骂娘。八月新增就业人数,区区2.2万人,市场原先还憧憬着7.5万呢,结果直接扑街。
再往前看,6月的数据干脆被修到负值,负的1.3万!这不是走下坡路,而是直接踩了刹车。失业率呢?也不客气,从4.1%蹦到4.3%。很明显,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掉链子。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的反应已经不再是“猜会不会降息”,而是“到底降多少”。说白了,降息这事儿,市场已经当成必修课。
交易员们现在做的,是争论这次是常规25个基点,还是来点猛药直接50。用华尔街自己的行话讲:降25是“基本盘”,降50是“豪华套餐”。
在最新押注里,25基点的概率接近百分之百,而50基点的概率,也悄悄爬上了12%。别小看这12%,因为就在几周前,大家连想都没想过。
更劲爆的是,美国银行已经直接给出预测:不光9月要降,12月还得来一次,2026年都可能继续松。换句话说,美联储手里那点紧绷的弦,迟早要松下来。
你要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就业撑不住了。鲍威尔口口声声说“数据导向”,那数据已经把他按在地上摩擦了,哪还有退路。
纽约联储主席维廉姆斯说了句很有分寸的话:“如果经济继续走软,我们可以转向中性政策。”注意啊,他没说“马上降多少”,而是留了余地。
可问题是,市场才不管你说话留不留情面,市场已经用脚投票:降息既成事实,别跟我扯那些虚的。
这边官员讲话还在小心翼翼,那边市场早就炒疯了。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夜之间大跌,亚洲股市反弹,就连黄金又创了新高,冲到3600美元/盎司附近。
市场最怕不确定性,现在好,大家都觉得“降息确定了”,自然敢押大注。
结果是啥?全球资本瞬间躁动。亚洲股民笑嘻嘻,华尔街交易员激动到不睡觉,倒是美元自己瘫了下来。
不过我们得冷静想一想,这降息真的是市场的胜利吗?我看未必。降息能缓解借贷成本,能让房地产市场回血,能给消费打一针鸡血。
但别忘了,特朗普那边的关税政策还在加码,尤其是对半导体和汽车的限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降息可能带来消费火了,但物价压力也会被推高。
经济教科书上讲得很清楚:一边是宽松货币,一边是贸易壁垒,两头一夹,通胀就是被硬生生逼起来。
到时候,美联储就尴尬了。降息本来是救就业,可通胀又抬头,那就是新的火坑。
市场现在只看眼前:股市涨了,黄金飙了,收益率降了,大家都爽。但等通胀卷土重来,谁负责?又得靠美联储二次翻脸。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非农数据的可信度被特朗普硬生生拉出来扯了一遍。
他在白宫宴会上直接说:“这数据假的,真正的情况要一年后才能看出来。”这话你听着有点阴谋论味道,但别说,还真有点市场共鸣。
因为光是6月、7月的修正幅度,就足够让人怀疑统计局是不是掉链子。特朗普早前甚至直接解雇了劳工统计局的局长,理由就是“伪造数据”。
这事儿看着闹剧,实则反映了一个事实:数据公信力一旦受损,政策的支点就会动摇。
试想,美联储天天说“以数据为准”,但数据被不断下修,市场自然就觉得政策判断有滞后性。
于是,交易员干脆不听你说的,直接拿自己逻辑做决策。这样一来,美联储的“数据导向”就成了“市场导向”。这不是一个央行应有的姿态,但这就是现实。
咱们再从国际角度看看。美国降息,对全球意味着啥?最直接的就是资本流动。美国利率低了,资金会更敢流向新兴市场,亚洲股市自然有点小春风。
可别忘了,这种热钱流入,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美联储风向再变,资金跑得比兔子还快。到时候,最受伤的往往是那些盲目乐观的市场。
另外,黄金价格走高,说明避险情绪还在。大家嘴上说着“降息有利市场”,身体却很诚实地买黄金。
这种分裂说明什么?说明投资者其实心里没底,他们担心降息带不来长期稳定,反而制造新风险。
其实我们得承认一点:市场现在形成了一种“降息依赖症”。只要数据不好,就押注降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喊降更多。
美联储被裹挟其中,慢慢失去了独立决策的空间。
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地方。
央行政策本该独立、稳健,而不是被市场情绪牵着鼻子走。但现在的局面,你能说市场错吗?数据摆在那儿,经济疲软,失业率升高。市场只是比央行更直接、更快。
所以说,这一轮非农数据接连下修,不仅仅是数字问题,而是把市场和美联储之间的博弈推到台前。
交易员不再等你官员慢慢表态,而是直接下注,逼着你顺水推舟。这种格局下,降息不是选择,而是必然。只是幅度大小,还得看鲍威尔心里到底有多虚。
接下来才是关键:降息之后,经济真的能被托起来吗?如果劳动力市场依旧不给力,通胀又被推高,那美联储就可能落入两难:再加息,市场崩盘;不加息,通胀火上浇油。
到那时候,九月的动作看似解围,实则埋下更大的雷。
来源:汉卿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