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更讽刺的是,直播间里“10万+”的在线人数和瞬间跳涨的订单数,在直播结束后像泡沫般消失,大量同一ID下单99件却不付款,或是下单后秒退,真实成交量还不到承诺的0.3% 。
2025年夏天,河南商丘的薛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5万元坑位费请的千万粉丝网红“内蒙老狗”,最终只卖出了58双鞋 。
而更讽刺的是,直播间里“10万+”的在线人数和瞬间跳涨的订单数,在直播结束后像泡沫般消失,大量同一ID下单99件却不付款,或是下单后秒退,真实成交量还不到承诺的0.3% 。
这场骗局的受害者远不止薛先生一人。黑龙江的陶老板为推广啤酒支付5万坑位费+20%佣金,结果仅成交1单。
广州某牙线商家后台显示7000多单,实际发货却只有100多单 。25家(最新增至27家)商家组建的维权群里,堆满了未售出的库存和断裂的资金链,有人甚至不得不暂停经营 。
商家们最初被“必卖2万单”的口头承诺吸引,却在签约时掉进陷阱。合同甲方“松原市天娇文化传媒”疑似未工商注册,条款中只字不提销量,仅约定“保证直播X小时” 。当商家质疑时,网红团队轻飘飘一句“只收站台费”,便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更令人咋舌的是,直播数据造假早已形成产业链。央视曝光的水军价格表显示,直播间互动每小时2.5元/人,虚假好评年刷49万条。
而“内蒙老狗”的千万粉丝账号仅发布9个作品,直播间“10万+”在线人数中,可能有大量是机器账号和刷手 。这种“数据魔术”不仅骗了商家,也让消费者对直播带货的信任大打折扣。
面对商家的集体声讨,网红团队态度嚣张:“合同在手,去央视都陪你们” 。但法律专家指出,即便合同未保销量,若能证明签约时存在欺诈故意(如明知无法完成却虚假承诺),商家仍可主张撤销合同 。上海法院曾判决某文化传媒公司退还商家49985元服务费,正是基于“对赌条款”未兑现的事实 。
刷单行为更是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市场监管部门可对其处以20万-200万元罚款 。若证据链完整,整个事件可能升级为合同诈骗罪,而非简单的民事纠纷 。
目前,27家商家已向平台投诉、报警并集体维权,但平台(快手)反应迟缓,被质疑监管失职 。
“内蒙老狗”事件绝非孤例。2024年直播带货投诉量达40.2万件,同比增长19.3%,虚假宣传、刷单、MCN跑路等问题层出不穷 。
有的直播间把普通果冻吹嘘成“减肥神药”,雇水军刷“喝酒吃夜宵还瘦7斤”。有的主播用“工地挖宝”剧本忽悠消费者购买廉价玉石 。
更危险的是,部分取暖器等商品甚至不达标国家强制安全标准,将消费者生命当儿戏 。
这些乱象背后,是平台审核不严、商家盲目轻信、监管滞后的多重困境。商家往往只看粉丝数,却忽略主播历史业绩和商品适配度。
平台坐收佣金却放任数据造假,直到央视曝光才被动介入 。正如某法律专家所言:“当合同沦为诈骗工具,数据造假成为潜规则,整个行业都在为少数人的贪婪买单。”
在抖音账号@张自轩 的助农直播间里,主播坚持每天升旗的仪式感赢得百万粉丝信任 。
反观“内蒙老狗”们,用虚假数据收割流量,最终毁掉的是整个行业的根基。正如红网评论:“直播带货不是法外之地,当‘信赖’被透支,所有人都是输家。”
这场风波给商家敲响警钟:口说无凭,所有承诺必须写入合同。签约前务必核查公司资质,避免与“幽灵公司”合作 。
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需加快出台细则,明确坑位费模式、数据真实性等规范,让直播带货回归“人、货、场”的本质 。
当“内蒙老狗”在直播间喊出“家人们,上链接”时,他收割的不仅是商家的血汗钱,更是消费者对直播电商的信任。
这场骗局撕开了行业光鲜的外衣,露出数据造假、合同欺诈的暗疮。正如一位商家在维权群里的感慨:“我们赌的是翻身机会,他们赌的是‘坑完就跑’的侥幸。”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诚信或许不是最快的捷径,却是唯一能走稳的路。当平台真正负起审核责任,当监管利剑高悬,当商家和消费者都擦亮眼睛,直播带货才能从“带坑”走向“带真货”。
毕竟,在这个“人、货、场”重构的商业生态里,没有诚信做地基,再高的流量大厦都将崩塌。
来源:露露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