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68件趣事:没钱吃饭卖字典,牙疼却偷乐?这老头太会生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21:33 1

摘要:越看越觉得,这种有趣,翻了一面又一面都还有,跟翻地里的番薯一样,你以为到这里就没有了,又翻了一下土,哎!竟然还有番薯,还更大!

我从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小暖》《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人生有趣》中,看到了汪曾祺极为有趣的一面。

越看越觉得,这种有趣,翻了一面又一面都还有,跟翻地里的番薯一样,你以为到这里就没有了,又翻了一下土,哎!竟然还有番薯,还更大!

汪曾祺真让人惊喜啊,这个人可太有意思了,人格魅力拉满,语言有趣,难怪他的文字至今长销不衰。

哪怕曾经过得很苦,他也能让平凡生活绽放出诗意。

于是,我把这套书中,我认为有趣的片段,总结并记录下来,总计68件有趣的小事。

1.汪曾祺没钱吃饭的时候,同学朱德熙拉着他把英文字典卖给旧书摊了,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去吃了一顿好的,哈哈!

——来自《读廉价书》,原文如下:

我在西南联大时,时常断顿,有时日高不起,拥被坠卧。朱德熙看我到快十一点钟还不露面,便知道我午饭还没有着落,于是挟了一本英文字典,走进来,推推我:“起来起来,去吃饭!”到了文明街,出脱了字典,两个人便可以吃一顿破酥包子或两碗闷鸡米线,还可以喝二两酒。

2.汪曾祺牙齿不好,他专门攒钱要去看牙医,好巧不巧,那天,牙科医生没营业,汪曾祺高高兴兴把钱拿去吃一顿大餐。

——来自《牙疼》,原文如下:

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3.汪曾祺喜欢参加丧礼,因为大家看起来像是在演戏,笑不活了,哈哈哈哈!

——来自《谈谈风俗画》,原文如下:

我小时候最爱参加丧礼,不管是亲戚家的还是自己家的。我喜欢那种平常没有的“当大事”的肃穆的气氛,所有的人好像一下子都变得高雅起来、多情起来了,大家都像在演戏,在扮演一种角色,很认真地扮演着。我喜欢“六七开吊”,那是戏的顶点。

4.看到牙医诊室里放着一本《地粮》,汪曾祺一下子对牙医有好感,觉得这个牙医不是俗人!

——来自《牙疼》,原文如下:

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

5.汪曾祺安装了假牙之后,特别高兴,因为这副假牙能让他吃爆肚了。

——来自《牙疼》,原文如下:

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6.掉了4颗门牙,让汪曾祺生活不方便了,因为不能吃萝卜了,也不能吹笛子了。

——来自《牙疼》,原文如下:

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已经没有用处,右边的还能凑合一阵。我就把这半截假牙单摆浮搁地安在牙床上,既没有钩子,也没有套子,嗨,还真能嚼东西。当然也有不方便处:一、不能吃脆萝卜(我最爱吃萝卜);二、不能吹笛子了(我的笛子原来是吹得不错的)。

7.汪曾祺去医院看牙,医师是他的粉丝,为汪曾祺推荐了更厉害的主任医师,理由是“主任的劲大,出名的手狠”。

——来自《牙疼》,原文如下:

我找到一个小医院,建筑工人医院。医院的一个牙医师小宋是我的读者,可以不用挂号、排队,进门就看。小宋给我检查了一下,又请主任医师来看看。这位主任用镊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说:“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动摇’。做一副满口。这么凑合,不行。做一副,过两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烦!”我说:“行!不过再有一个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来得及吗?”——“来得及。”主任去准备麻药,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

8.汪曾祺在越南得了恶性疟疾,怕死,问医院护士“要不要写遗书”。

——来自《旧病杂忆》,原文如下:

同济中学的那个学生把我弄到他们的校医务室,验了血,校医说我血里有好几种病菌,包括伤寒病菌什么的,叫赶快送医院。

到医院,护士给我量了量体温,体温超过40摄氏度。护士二话不说,先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我问:“要不要写遗书?”

护士嫣然一笑:“没事,是怕你烧得太厉害,人受不住!”

9.汪曾祺把蛐子放火里烤一会就吃,形容味道是“味极似虾”。

——来自《夏天的昆虫》,原文如下:

秋叫蛐子价钱比侉叫蛐子贵得多。养好了,可以越冬。叫蛐子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就熟了。味极似虾。

10.汪曾祺希望瓢虫能自觉点,改改口味,也吃点蚜虫。

——来自《昆虫备忘录》,原文如下:

北京人叫瓢虫为“花大姐”,好名字!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黑色的小圆点。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黑色,叫做“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瓢虫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吃蚜虫的,是益虫;一类是吃马铃薯的嫩叶的,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11.汪曾祺看到日本人发现菊花的商机并赚钱,吐槽我们的管理人员,“到手的钱也抓不住”。

——来自《北京的秋花》,原文如下:

他给了一点钱,把开得还正盛的菊花全部包了,订了一架飞机,把菊花从广州空运到日本,张贴了很大的海报:“中国菊展”。卖门票,参观的人很多。他捞了一大笔钱。这件事叫我有两点感想:一是日本商人真有商业头脑,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放过,我们的管理人员是老爷,到手的钱也抓不住。二是中国的菊花好,能得到日本人的赞赏。

12.汪曾祺去西山种树的时候,顿顿吃萝卜,觉得这不是个事啊,没盼头,但要是一口大腌萝卜半个烧蝈蝈,那是真香啊。

——来自《草木春秋》,原文如下:

一早,就上山,带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顿顿吃大腌萝卜,这不是个事。已经是秋天了,山上的酸枣熟了,我们摘酸枣吃。草里有蝈蝈,烧蝈蝈吃!蝈蝈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一会儿就能捉半土筐。点一把火,把蝈蝈往火里一倒,劈劈剥剥,熟了。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馒头,香啊。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13.汪曾祺说,想出家,还得有关系。

——来自《受戒》,原文如下:

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

14.汪曾祺说,和尚杀猪的时候,他们会神情庄重地给猪念一道“往生咒”。

——来自《受戒》,原文如下: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15.大人说小孩不能吃笨鸡蛋,吃了就念书不好,也不高雅,汪曾祺说自己吃过,并且味道很不错,想装高雅也不行了,哈哈。

——来自《鸡鸭名家》,原文如下:

多少年没有吃“巧蛋”了。巧蛋是孵小鸡孵不出来的蛋。不知什么道理,有些小鸡长不全,多半是长了一个头,下面还是一个蛋。有的甚至翅膀也有了,只是出不了壳。鸡出不了壳,是鸡生得笨,所以这种蛋也称“拙蛋”,说是小孩子吃不得,吃了书念不好。反过来改成“巧蛋”,似乎就可通融,念书的孩子也马马虎虎准许吃了。这东西很多人是不吃的。因为看上去使人身上发麻,想一想也怪不舒服,总之吃这种东西很不高雅。很惭愧,我是吃过的,而且只好老实说,味道很不错。吃都吃过了,赖也赖不掉,想高雅也来不及了。

16.汪曾祺照顾葡萄生长,脑洞大开,觉得葡萄须要是腌制成咸菜,应该不难吃,哈哈。

——来自《葡萄月令》,原文如下: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17.汪曾祺给葡萄施肥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汉朝没有硫铵,他们不用追肥,省一道工序了,哈哈。

——来自《葡萄月令》,原文如下:

七月,葡萄"膨大"了。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18.汪曾祺说雨后的葡萄太好看了,好看到《说文解字》的字都不够用来夸。

——来自《葡萄月令》,原文如下: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19.汪曾祺把黄豆做得很好吃,好吃到黄永玉的儿子在日记里夸“汪伯伯很伟大”,哈哈!

——来自《黄豆》,原文如下:

三年自然灾害时,对十七级干部有一点照顾,每月发几斤黄豆、一斤白糖,叫做“糖豆干部”。我用煮笋豆法煮之,没有笋干,放一点口蘑。口蘑是我在张家口坝上自己采得晒干的。我做的口蘑豆自家吃,还送人。曾给黄永玉送去过。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20.汪曾祺吐槽:“连蚂蚁上树这道菜都没吃过的人,怎么能当剧团的团长呢?”哈哈!

——来自《绿豆》,原文如下:

“蚂蚁上树”原是四川菜,肉末炒粉丝。有一个剧团的伙食办得不好,演员意见很大。剧团的团长为了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到食堂去亲自考察,看到菜牌上写的菜名有“蚂蚁上树”,说:“啊呀,伙食是有问题,蚂蚁怎么可以吃呢?”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团长呢?

21.汪曾祺说儿子会做夹沙肉,每次都很成功,语气里很是骄傲,哈哈!

——来自《红小豆》,原文如下:

四川菜有夹沙肉,乃以肥多瘦少的带皮臀尖肉整块煮至六七成熟,捞出,稍凉后,切成厚二三分的大片,两片之间肉皮不切通,中夹洗沙,上笼蒸。这道菜是放糖的,很甜。肥肉已经脱了油,吃起来不腻。但也不能多吃,我只能来两片。我的儿子会做夹沙肉,每次都很成功。

22.汪曾祺表示:裹了糖的油酥豆板,没有加盐的好吃!哈哈!

——来自《蚕豆》,原文如下:

苏州有油酥豆板,乃以绿蚕豆瓣入油炸成。我记得从前的油酥豆板是撒盐的,后来吃的却是裹了糖的,没有加盐的好吃。

23.汪曾祺表示: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哈哈!

——来自《昆明的雨》,原文如下: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24.汪曾祺表示:建议福州人去吃李连贵大饼,哈哈!

——来自《初访福建》,原文如下:

街巷的小铺小摊卖各种小吃我们去一家吃了一“套”风味小吃,十道,每道一小碗带汤的,一小碟各样蒸的炸的点心,计二十样矣。吃了一个荸荠大的小包子,我忽然想起东北人。应该请东北人吃一顿这样的小吃。东北人太应该了解一下这种难以想象的饮食文化了。当然,我也建议福州人去吃李连贵大饼。

25.汪曾祺表示:徐志摩写个日出很华丽,但他觉得,要是周作人写的话,那根本是不会写的。

——来自《泰山片石》,原文如下: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26.汪曾祺去宾馆,偶遇一个服务员是他的读者,并认出了他,拿书让他签名!

——来自《中溪宾馆》,原文如下:

一个叫米峰的姑娘戴一副眼镜,我戏称她为学者型的服务员。她拿了一本《蒲桥集》来让我签名,说是今年一月在泰安买的,说她最喜欢《昆明的雨》那几篇,说没想到我会来,看到了我,真高兴。我在扉页上签了名,并写了几句话。

27.汪曾祺吐槽刘文典先生讲课东拉西扯,哈哈哈哈!

——来自《西南联大中文系》,原文如下:

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时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

28.战争时期,汪曾祺“表扬”日本空军指挥部,言而有信。

——来自《跑警报》,原文如下:

我刚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

29.汪曾祺说:哲学系的研究生研究了逻辑推理,并实战,在解除警报之后巡视路面,真的捡到过金戒指!

——来自《跑警报》,原文如下: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30.汪曾祺表示: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拉近男女恋爱关系,哈哈哈哈!

——来自《跑警报》,原文如下:

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

31.汪曾祺调侃:食堂的饭,饭里什么都有,包括老鼠屎等,被称为“八宝饭”。

——来自《新校舍》,原文如下: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32.汪曾祺还原老师对他的笔记评价:“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哈哈哈哈!

——来自《新校舍》,原文如下: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这是文学院必修课)的是皮名举。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33.汪曾祺考试靠抄袭,过了及格线,还有富余,可把他高兴得!

——来自《新校舍》,原文如下:

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我得了三十七分。第二学期我至少得考八十三分,这样两学期平均,才能及格,这怎么办?到考试时我拉了两个历史系的同学,一个坐在我的左边,一个坐在我的右边。坐在右边的同学姓钮,左边的那个忘了。我就抄左边的同学一道答题,又抄右边的同学一道。公布分数时,我得了八十五分,及格还有富余!

34.由于汪曾祺经常缺课,导致朱自清老师对他印象不好,哈哈哈哈!

——来自《新校舍》,原文如下: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35.汪曾祺帮同学写作业,结果,闻一多说“比汪曾祺写得还好”,笑不活了,哈哈!

——来自《闻一多先生上课》,原文如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36.大部分同学考入西南联大是来寻找真理的,而汪曾祺是冲着吊儿郎当去的,笑不活了,哈哈!

——来自《七载云烟》,原文如下:

这样一些莘莘学子,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奔到昆明来,考入西南联大,他们来干什么,寻找什么?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也有些没有明确目的,糊里糊涂的。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37.汪曾祺表示: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

——来自《七载云烟》,原文如下: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吃了一个遍。

38.汪曾祺表示:杜牧不像是凡事都忍的人!哈哈!

——来自《老年的爱憎》,原文如下: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39.汪曾祺以前笛子吹得还可以,后来为什么没吹了呢?因为牙齿陆续掉光了,会漏气。

——来自《自得其乐》,原文如下:

大学三、四年级唱了一阵昆曲,吹了一阵笛子。后来到剧团工作,就不再唱戏吹笛子了,因为剧团有许多专业名角,在他们面前吹唱,真成了班门弄斧,还是以藏拙为好。笛子本来还可以吹吹,我的笛风甚好,是“满口笛”,但是后来没法再吹,因为我的牙齿陆续掉光了,撒风漏气。

40.汪曾祺高度认可: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让人高兴的,哈哈!

——来自《昆明的吃食》,原文如下:

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大声向楼下账桌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

41.汪曾祺被沈从文请客吃好吃的米线,并且不止一次!

——来自《昆明的吃食》,原文如下:

巴金先生在写怀念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中,说沈先生请巴老吃了两碗米线,加一个鸡蛋,一个西红柿,就算一顿饭。这家卖米线的铺子,就在沈先生住的文林街宿舍的对面。沈先生请我吃过不止一次。他们吃的大概是“爨肉米线”。

42.汪曾祺说,新鲜的葛根没吃过,那可得尝尝,也不贵!

——来自《昆明年俗》原文如下:

春节卖葛根。置木板上,上蒙湿了水的蓝布。葛根粗如人臂。给毛把钱,卖葛根的就用薄刃快刀横切几片给你。葛根嚼起来有点像生白薯,但无甜味,微苦。本地人说,吃了可以清火。管它清火不清火,这东西我没有尝过(在中药店里倒见过,但是切成棋子块的),得尝尝,何况不贵。

43.汪曾祺和贾平凹:我们俩都爱到外面瞎吃,哈哈哈哈!

——来自《五味》,原文如下: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 “老友”。

44.汪曾祺表示:山西人吃醋,这在山西是大事!

——来自《五味》,原文如下: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45.汪曾祺表示:我们高邮那穷地方,不止出咸鸭蛋,大家也看看其他的吧!

——来自《端午的鸭蛋》,原文如下: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46.汪曾祺吐槽袁枚:他这个人我不喜欢,但他写鸭蛋的,我还是认可的。

——来自《端午的鸭蛋》,原文如下: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47.汪曾祺表示:我老师沈从文,他对什么事物都是讲“格”的。

——来自《咸菜茨菇汤》,原文如下: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48.汪曾祺吐槽:施耐庵、罗贯中吃鲤鱼是外行!哈哈哈哈!

——来自《鱼我所欲也》,原文如下:

鲤鱼要吃三斤左右的,价也最贵。《水浒传·吴学究说三阮撞筹》中吴用说他“在一个大财主家做门馆教学,今来要对付十数尾金色鲤鱼,要重十四五斤的”。鲤鱼大到十四五斤,不好吃了,写《水浒》的施耐庵、罗贯中对吃鲤鱼外行。

49.当汪曾祺吃到好吃的腊肉时,“我没有想到腊肉能蒸得这样烂”,激动!

——来自《肉食者不鄙》,原文如下:

我不怎么爱吃腊肉,有一次在长沙一家大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这盘腊肉真叫好。通常的腊肉是条状,切片不成形,这盘腊肉却是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而且蒸得极烂,我没有想到腊肉能蒸得这样烂!入口香糯,真是难得。

50.汪曾祺郑重强调:羊肉要秋天才好吃!

——来自《贴秋膘》,原文如下:

关于手把羊肉,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收入《蒲桥集》,兹不重述。那篇文章漏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即羊肉要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阴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贴”。

51.汪曾祺认识一个演员,夸那个人真是个吃辣椒专家,哈哈哈哈!

——来自《四方食事》,原文如下:

我认识一个演员,他一天不吃辣椒,就会便秘!我认识一个干部,他每天在机关吃午饭,什么菜也不吃,只带了一小饭盒油炸辣椒来,吃辣椒下饭。顿顿如此。此人真是个吃辣椒专家,全国各地的辣椒,都设法弄了来吃。据他的品评,认为土家族的最好。有一次他带了一饭盒来,让我尝尝,真是又辣又香。

52.汪曾祺高度肯定:生的鲜蚌,好吃极了!大胆吃!

——来自《四方食事》,原文如下:

“生的”,为什么就不敢吃呢?法国人、俄罗斯人,吃牡蛎,都是生吃。我在纽约南海岸吃过鲜蚌,那是绝对是生的,刚打上来的,而且什么作料都不搁,经我要求,服务员才给了一点胡椒粉。好吃么?好吃极了!

53.汪曾祺吃饭见闻:在本店吃河豚中毒致死,主人可以偿命,哈哈哈哈!

——来自《四方食事》,原文如下:

河豚很好吃,江南谚云:“拼死吃河豚”,豁出命去,也要吃,可见其味美。据说整治得法,是不会中毒的。我的几个同学都曾约定请我上家里吃一次河豚,说是“保证不会出问题”。江阴正街上有一家饭馆,是卖河豚的。这家饭馆有一块祖传的木板,刷印保单,内容是如果在他家铺里吃河豚中毒致死,主人可以偿命。

54.汪曾祺吐槽:女同志看我吃手抓羊肉太香,她又不吃羊肉,她都生气了!

——来自《吃食和文学》,原文如下:

有人不吃羊肉。我们到内蒙去体验生活。有一位女同志不吃羊肉,——闻到羊肉气味都恶心,这可苦了。她只好顿顿吃开水泡饭,吃咸菜。看见我吃手抓羊肉、羊贝子(全羊)吃得那样香,直生气!

55.汪曾祺夸下海口,说没有他不吃的东西,但实际他不爱吃苦瓜,结果,同学请他吃苦瓜,打脸了,哈哈!

——来自《苦瓜是瓜吗?》,原文如下:

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

56.汪曾祺:我从黄永玉那里听来的八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来自《食道旧寻》,原文如下:

听黄永玉说,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去表演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个菜:焖葱 。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此事不知是否可靠。如不可靠,当由黄永玉负责!

57.汪曾祺:我精力跟不上了,老伴说我已经“退出烹坛”了。

——来自〈吃的自由〉序,原文如下:

我原来能做几个家常菜,也爱看谈饮食的书,最近两年精力不及,已经“挂铲”,由儿女下厨,我的老伴说我已经“退出烹坛”,对符先生的书实在说不出什么,只能拉拉杂杂写这么一点,算是序。

58.广东室友郑智绵吐槽汪曾祺,“识听呣识讲”。

——来自《炸弹和冰糖莲子》,原文如下:

我和郑智绵曾同住一个宿舍。我们的宿舍非常简陋,草顶、土堑墙;墙上开出一个一个方洞,安几根带皮的直立的木棍,便是窗户。睡的是双层木床,靠墙两边各放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我和郑智绵是邻居。我住三号床的下铺,他住五号床的上铺。他是广东人,他说的话我“识听呣识讲”,我们很少交谈。

59.汪曾祺吐槽广东室友郑智绵,警报响了也不跑,因为他要留下来煮冰糖莲子,哈哈!

——来自《炸弹和冰糖莲子》,原文如下:

那二年日本飞机三天两头来轰炸,一有警报,联大同学大都“跑警报”,从新校舍北门出去,到野地里待着,各干各的事,晒太阳、整理笔记、谈恋爱……直到“解除警报”拉响,才拍拍身上的草末,悠悠闲闲地往回走。“跑警报”有时时间相当长,得一两小时。郑智绵绝对不跑警报。他干什么呢?他留下来煮冰糖莲子。

60.汪曾祺不太喜欢花茶,但喜欢老舍的花茶!哈哈!

——来自《寻常茶话》,原文如下:

北京人爱喝花茶,以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作“茶叶花”)。我不太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61.汪曾祺的儿子谈恋爱了,他了解,但不干涉,然后儿子和一个小学同学好上了。

——来自《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如下: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的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62.汪曾祺说,沈从文老师的作品看起来轻松自如,但其实都是苦心雕琢出来的。

——来自《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原文如下: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他这篇小说是《国闻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小说共二十一章,21×7=147,我算了算,差不多正是半年。

63.沈从文老师走的时候,汪曾祺看了一眼又一眼,难受得哭了。

——来自《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原文如下:

参加仪式的人也不戴纸制的白花,但每人发给一枝半开的月季,行礼后放在遗体边。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64.汪曾祺:“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来自《老舍先生》,原文如下:

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65.汪曾祺保证:“刚出屉的莜面,真香!你们一定要信我!”

——来自《七里茶坊》,原文如下:

不大一会,莜面蒸上了,屋里弥漫着白蒙蒙的蒸汽,很暖和,叫人懒洋洋的。可是热腾腾的窝窝已经端到炕上了。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了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〇年!

66.汪曾祺对同事的请假理由很震惊,竟然是“我要坐一天”。

——来自《七里茶坊》,原文如下:

我发现不止一个人有这个习惯。一年到头的劳累,坐一天是很大的享受,也是他们迫切的需要。人,有时需要休息。他们不叫休息,就叫“坐一天”。他们去请假的理由,也是:“我要坐一天。”中国的农民,对于生活的要求真是太小了。

67.汪曾祺表示:“完全没有幽默感的文章是很烦人的。”

——来自《西窗雨》,原文如下:

最后,希望文章不要全是理论语言,得有点文学语言。要有点幽默感。完全没有幽默感的文章是很烦人的。

68.汪曾祺建议:青年作者趁还年轻,多背几篇古文。

——来自《揉面——谈语言运用》,原文如下:

我要劝告青年作者,趁现在还年轻,多背几篇古文,背几首诗词,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即使是看外国的翻译作品,也注意它的语言。我是从契诃夫、海明威、萨洛扬的语言中学到一些东西的。读一点戏曲、曲艺、民歌。

来源:遇见逗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