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拔岳,字阿斗泥,神武郡尖山县(今山西朔州)人,出身于敕勒族贺拔氏。其家族世代为北魏边将,祖父贺拔尔头曾任武川镇将,父亲贺拔度拔官至怀朔镇将,皆以勇武闻名。
贺拔岳,字阿斗泥,神武郡尖山县(今山西朔州)人,出身于敕勒族贺拔氏。其家族世代为北魏边将,祖父贺拔尔头曾任武川镇将,父亲贺拔度拔官至怀朔镇将,皆以勇武闻名。
生长于将门的贺拔岳,自幼便显露非凡气度——他早年入太学就读,却不甘于笔墨生涯,常以“大丈夫当提剑跨马,安能久事笔砚”自勉。史载其“骁果过人,善骑射,爱施好士”,年少时便在乡里聚拢了一批追随者。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六镇起义爆发,叛军首领卫可孤围困怀朔镇,贺拔岳随父贺拔度拔出城迎击。
激战中,贺拔度拔战死,贺拔岳与兄长贺拔胜、贺拔允冒死突围,后辗转投奔尔朱荣。
尔朱荣素闻贺拔氏威名,见贺拔岳“倜傥有大志”,当即委以重任,让他参与军事谋划。从此,贺拔岳踏上了征战之路。
永安三年(530年),关陇地区爆发万俟丑奴起义,叛军自称天子,占据关中大片土地,北魏朝廷震动。
尔朱荣命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为副,率军西征。当时尔朱天光麾下兵力不足二千,诸将皆畏敌不敢进,唯有贺拔岳力主速战。
他亲率八百轻骑北渡渭水,佯装兵弱诱敌,待叛军将领尉迟菩萨率二万步骑追击时,突然转头反击,于渭南大破敌军,生擒尉迟菩萨,俘获战马三千、步兵万余。此战后,贺拔岳威名远播,叛军闻其名而丧胆。随后,贺拔岳乘胜追击,连破岐州、安定等地,最终在长坑生擒万俟丑奴,彻底平定关陇叛乱。
经此一役,关陇地区尽入北魏版图,贺拔岳因功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进封清水郡公,成为镇守关中的核心将领。
他在关中“抚纳降附,缮修边备”,不仅稳定了地方秩序,更暗中积蓄力量,将武川镇旧部、关陇豪强纳入麾下,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便是后来关陇集团的雏形。
北魏永熙元年(532年),孝武帝元修即位,与权臣高欢的矛盾日益激化。孝武帝深知贺拔岳手握关陇重兵,又是高欢的潜在对手,便密令贺拔岳伺机讨伐高欢。
贺拔岳欣然受命,以关中大行台的身份总揽关陇军政,积极整军备战,成为制衡高欢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份制衡之势并未持续太久。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计划讨伐依附高欢的灵州刺史曹泥,召请侯莫陈悦会面,并让其为先锋。
此前,高欢已派左丞翟嵩出使关中,成功离间了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的关系,此时侯莫陈悦已受高欢指使,欲暗中图谋贺拔岳。
贺拔岳对此毫无觉察,又因一向轻视侯莫陈悦,便被其诱入军营讨论兵事。期间,侯莫陈悦诈称腹痛,起身出帐,随后让女婿元洪景将贺拔岳杀死在帐中。
一代名将未及施展更大抱负,便殒命于盟友的暗算,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贺拔岳的死,对北魏末年的政权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事件直接加速了北魏的分裂:作为孝武帝对抗高欢的重要力量,贺拔岳的死使孝武帝失去了关键助力。
同年,孝武帝因不敌高欢,被迫西奔关中,北魏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
- 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死为西魏的建立埋下了伏笔:贺拔岳死后,其部众由宇文泰收拢整合。
宇文泰以“为主复仇”为名,凝聚军心,击败侯莫陈悦,全盘接收了贺拔岳的势力,这成为宇文泰建立西魏的武力基础,也为后来北周政权的建立奠定了根基。
- 此外,贺拔岳生前在关陇地区经营多年,聚集的武川镇将领和关陇豪强势力,在他死后于宇文泰的统领下逐渐形成了关陇集团。
该集团此后长期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成为西魏-北周-隋唐政治谱系的核心力量,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皆出自这一集团。
《周书》评价他“以二千之羸兵,抗三秦之勍敌,奋其智勇,克剪凶渠”,盛赞其以少胜多的军事才能;《资治通鉴》则直言“贺拔元功夙殒,太祖(宇文泰)藉以开基”,点明了他作为关陇霸业奠基者的地位。
这位出身将门的乱世枭雄,以勇武定关陇,以远见聚人心,虽身死高平,却为后世三百年的历史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他的传奇经历,恰是北魏末年群雄逐鹿的缩影——在王朝崩塌的废墟上,总有英雄以鲜血为墨,书写着新时代的序章。
来源:贵妇柳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