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731部队有多恐怖?制细菌武器,用活人实验,连自己人都解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04:18 2

摘要:2018年,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跨国取证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日本关东军于194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份《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留守名簿》终于被发现。

2018年,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跨国取证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日本关东军于194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份《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留守名簿》终于被发现。

通过这里面的信息,可以得知日军第731部队的建制规模、人数规模和人员构成。

日军第731部队的部队长是石井四郎,共由八个部门和一个“石井特别班”组成,设有林口、牡丹江、孙吴和海拉尔四个支队和大连研究所。

而且,日军第731部队的成员构成也是非常庞大,分为将校、士官、士兵和军属四种身份,总人数达到了4515人,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基地。

除了由石井四郎的哥哥石井刚男负责管理“石井特别班”以外,日军第731部队的八个部门都有着明确的分工。

第一部是细菌研究部,负责利用人体实验和研究细菌武器。

第二部是细菌实验部,下属一个航空班和安达特别实验场。

第三部是防疫给水部,主要负责防疫给水和细菌武器的制造,里面的陶瓷弹壳制造厂就是专门用来生产“石井式”细菌炸弹。

第四部是细菌生产部。

第五部是总务部。

第六部是训练教育部,除了培训第七三一部队的少年士兵以外,还为侵华日军培养细菌战的“人才”。

第七部是器材供应部。

第八部是诊疗部,主要负责应对细菌传染的预防,以及士兵的疾病治疗。

除了第731部队以外,日本陆军先后在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一共成立了62支防疫给水部。

和第731部队一样,这些防疫给水部名义上用来防疫和供水的,实际上都是秘密从事生化武器的研究,他们手里拥有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直接配合了日军在各个战场上的作战。

从日军第731部队的前身开始算起,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石井四郎在哈尔滨领导这支臭名昭著的部队长达十三年之久,他也从一名军医少佐一跃升为军医中将。

对于石井四郎来说,在平房基地只是他的日常工作,但却导致了大批无辜的生命悲惨离世。

更加令人愤怒的是,石井四郎竟然能够在日本投降之后带领第731部队的成员安全返回日本,并且成功逃脱了战后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

当时,由于日本的封锁和保密,第731部队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日本国内的民众几乎很少有人知晓。

直到1981年,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发表在杂志上的连载小说正式出版,书名叫作《恶魔的饱食》,一度畅销火爆,首次将日军第731部队的罪行曝光在了公众面前。

那些原先的日军第731部队成员看到《恶魔的饱食》之后,他们决定不再保持沉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来作证,主动揭露更多关于第731部队的秘密。

筱塚良雄

2014年4月20日,91岁的筱塚良雄在日本千叶县的家中去世,他曾经就是日军第731部队的成员之一。

筱塚良雄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孽深重,所以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都不敢承认自己是731部队的成员,直到晚年他才鼓足勇气站了出来,勇敢揭露731部队的种种罪行。

当提及曾经的往事时,筱塚良雄在晚年这样回忆说:

“我在七三一部队的时候,曾经被安排清洗那些马路大(被实验者)的身体,他们让我用长柄刷子进行刷洗,就连脸部也要刷洗,当时我的双腿颤抖极了!”

筱塚良雄的原名叫作田村良雄,于1923年11月1日出生在千叶县的一户农村家庭,小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一个实业学校学习农业技术,专业学习种菜。

1939年2月,第731部队的一位航空班班长来到学校里招募队员,由于筱塚良雄还有好几年才能毕业,自然不在招募的对象之中。

有一位学长告诉筱塚良雄说:“第731部队的部队长是石井四郎,他也是千叶县人,跟你是同乡,你要是去了肯定会受到照顾的,咱们一起去吧!”

此时的筱塚良雄仅有16岁......

就在筱塚良雄犹豫不决的时候,此时的日本国内已经笼罩在了军国主义的阴霾之下,每个学生都要接受战争的思想和训练。

对于当时在学校里的情况,筱塚良雄在2004年出版的回忆录当中这样描述:

“学校里与其说在上课,不如说仅仅是一些欢送出征战士、加上刺枪术训练之类的事情,各个学校都配属了部队军官,整天拿着竹刀或木枪走来走去。即便在校园里,学生也有挨军官殴打的现象,所以大家都觉得,索性参军反倒会好一些。”

为此,千叶县政府专门组织了一次考试,考上的学生可以进入陆军军医学校。

为了招募更多的成员,考试的题目尤其简单,但是对于年纪轻轻的筱塚良雄来说,依旧不抱任何希望,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考试。

对于这次考试,筱塚良雄甚至都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

1939年4月1日,筱塚良雄接到了军队发来的一个通知:“即刻动身前往陆军军医学校的防疫研究室进行报到”。

这个消息让筱塚良雄感到震惊。

然而,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凡是军队下达的命令,任何人都必须要执行,尽管有些不情愿,筱塚良雄还是奉命去了陆军军医学校的防疫研究室进行报到和学习。

在经历一个月的培训之后,筱塚良雄和其他的队员一起被派往哈尔滨,这也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

而在筱塚良雄离开日本之前,第731部队部队长石井四郎亲自来到陆军军医学校进行训话:“哈尔滨是个好地方,你们去了之后要好好学习,要好好听教官的话,这样也许以后能进大学!”

1939年5月的一天傍晚,日本关东军给水防疫部的几辆卡车拉着这群刚从日本来的少年队员,缓缓驶向了哈尔滨郊外的平房基地。

而平房基地,就是日军第731部队的所在地。

筱塚良雄后来回忆说:“卡车在平房基地的一个巨大的建筑物前停了下来,那里有一栋大楼和一个很壮观的建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非常显眼的高高的烟囱。”

筱塚良雄看到的那座烟囱,位于四方楼西北角,烟囱下面连接着用来焚烧马路大(被实验者)尸体的焚尸炉。

刚一来到平房基地,筱塚良雄和其他少年队员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防疫、给水、消毒、灭菌、人体构造和细菌学。

而且,队员们只能在课堂上听讲,不允许记笔记,上课的时候会发一本课本,下课的时候则会立刻收回,他们只能认真学习每天的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保证自身的安全。

石桥直方和筱塚良雄一样来自日本千叶县,他是1938年10月通过的招募考试,比筱塚良雄早来了哈尔滨半年的时间。

刚来到第731部队的时候,石桥直方和大家一样,都不知道具体干些什么,只是知道来到这里可以吃好的,穿好的,既可以上学,还可以拿到高工资。

直到在第731部队里面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才逐渐发现了这里的秘密,但是为时已晚。

后来,石桥直方看到森村诚一发表的《恶魔的饱食》之后,其中揭露了第731部队的暴行,他才勇敢站了出来,向外界说出了自己在第731部队的经历和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

因为,所有参加第731部队的少年队员,刚一开始都会被要求守口如瓶,不得对外透露一点秘密。

虽然这些少年队员都按照石井四郎的要求做事,但是他们当中却没有一个根据石井四郎事先承诺的那样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

而在医学博士扎堆聚集的第731部队里面,这些少年队员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医,更是毫无可能,石井四郎招募他们前来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打杂,协助生产细菌武器,尽快把细菌武器送往前线战场。

与筱塚良雄一起来到哈尔滨的平房基地的,还有他的两个伙伴冈本和后藤,而他正是在冈本和后藤的坚持之下才一块走进的考场。

但是,来到平房基地之后,他们三人的命运就再也没有了交集。

由于冈本的年纪较大,被分配到了一个生产细菌的队里,不久之后因为操作不慎,不幸感染上了伤寒。

而后藤则无法忍受在第731部队里的生活,主动申请走向前线现场,后来在战场上战死。

虽然冈本经过及时治疗获得痊愈,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幸存下来。

1939年5月到9月的四个月时间里,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发生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双方投入了数十万兵力,派出了大量的飞机和坦克,史称“诺门罕战役”。

就在“诺门罕战役”打得激烈的同时,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给石井四郎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组建一个配有一台卫生滤水器的防疫给水班,前往海拉尔接受第23师团的指挥。

植田谦吉要求组建的防疫给水班,名义上是防止军营发生传染疾病,并且向前线提供无菌无毒的净水。

实际上,这个防疫给水班是向“诺门坎战役”的前线输送细菌武器,用来对抗实力强悍的苏联红军。

随着植田谦吉的这道命令,也就意味着,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开始使用大规模的细菌战。

石井四郎接受这道命令之后非常兴奋,他马上开始组建防疫给水班,并且制定了三套作战方案:

第一套方案:使用装有感染炭疽菌的榴弹炮,发射到苏联红军的阵地上;第二套方案:派出飞机空投“石井式”陶瓷细菌弹、染菌物、鼠疫或跳蚤;第三套方案:派遣一支挺进队深入哈拉哈河西岸地区,向河水中投放细菌,以此来污染苏联红军的饮用水源。

看到石井四郎发来的三套作战方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认为,前两套作战方案容易伤到自己人,直接给予否定。

于是,小松原道太郎决定采取石井四郎制定的第三套作战方案。

1939年7月12日,石井四郎组建的防疫给水班在碇常重的率领下,悄然来到了哈拉哈河上游,他们的目标是在长度约一公里的河段上,投放22.5公斤各种类型的烈性细菌液体。

这是日军第731部队研制的细菌武器首次使用在战场之上。

石井四郎深知,这种细菌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传染,还可以通过动物传染给人,随着感染范围的逐渐扩大,就可以给苏联红军造成更大规模的杀伤。

然而,石井四郎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

一个月之后,战场上的日军开始大面积爆发伤寒等烈性传染性疾病。

通过检查发现,造成这次传染性疾病的病源体,正是来自防疫给水班在哈拉哈河里投放的细菌液体。

而苏联红军所饮用的水源是从战场后方铺设的引水管道,没有直接饮用哈拉哈河的河水,从而避免了造成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直到“诺门罕战役”结束之后,根据日本关东军军医部的统计,在这次战斗中,患上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日军多达1340人。

而在《新巴尔虎左旗志》当中记载,石井四郎派去的防疫给水班,就因为染上传染性疾病死亡了40余人。

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进行的这场“诺门罕战役”,一共持续了130多天,最终以日军的惨败而结束,对于日军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使得日军无力再对苏联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由于“诺门罕战役”的失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只好引咎辞职,前线总指挥兼第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也切腹自尽。

石井四郎本想通过自己研制的细菌武器,让苏联红军吃尽苦头,却没想到,反而给正在作战的日本关东军帮了倒忙。

虽然在战场上有失误,但并没有影响石井四郎接受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嘉奖,他在防疫和给水方面的贡献受到了极大的赞扬,却闭口不提他那没有起到效果的细菌武器。

通过这一战,石井四郎研制的“石井式”滤水器也被日本高层所接受,从而被广泛运用到东南亚战场和南太平洋战场。

在平房基地的本部大楼和四方楼里,筱塚良雄每天都在那些军医中间穿梭忙碌着,少年队员当中只有成绩优秀的才能进入研究班,否则就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筱塚良雄内心深知,自己毫无任何资历,只能在这里从事上级安排的最危险的工作。

筱塚良雄

1940年春天,成绩优异的筱塚良雄终于成为了细菌生产班的一员,细菌生产班的班长是毕业于东京医科大学的柄泽十三夫。

不久之后,筱塚良雄亲手培养出了携满细菌的跳蚤。

从这一年开始,日军第731部队研制的细菌武器,开始通过飞机在衢县、宁波、金华、义乌、常德等地进行投放,从而在当地引发了鼠疫、霍乱、伤寒等病。

而这些细菌武器,还只是日军第731部队最普通的,让石井四郎引以为豪的另一项重要发明,就是从1937年到1942年期间研制的十种细菌炸弹,数量超过1700枚。

在这些细菌炸弹当中,数量最多的当属“石井式”陶瓷细菌弹和HA型细菌弹。

这两种型细菌弹主要被用于污染土壤、播撒细菌,以及通过创口感染,从而造成人类的伤亡。

石井四郎之所以选用陶瓷细菌弹,而不用铁制细菌弹,因为铁制的细菌弹威力更大,很容易把里面的液体细菌全部杀死,而陶瓷细菌弹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1941年,筱塚良雄从细菌研究部调入了细菌实验部,负责研究细菌武器的效力,他的主要工作就制造细菌弹、繁殖毒化昆虫,以及利用动物和活人进行细菌实验。

从进入细菌研究部的这一天开始,筱塚良雄就走进了自己余生的噩梦。

筱塚良雄每天要为军医准备解剖人体实验使用的工具,挂架、剃刀、盛装人体内脏的标本瓶、截骨锯和止血钳等等,都是非常常见的工具。

在对马路大(被实验者)进行解剖的过程中,筱塚良雄第一次从他们口中听说了“日本鬼子”这个词。

在筱塚良雄晚年的回忆录当中,还有一件让他在有生之年都始终无法释怀的往事:

“平川三雄是我的同乡,入学考试的时候坐在教室第一排,在少年队实习的时候他就很聪明,手很灵活,记忆力又好,但在实验过程当中他被感染了鼠疫。

在解剖室内,平川三雄全裸地躺在解剖台上,身上到处有紫色的斑点,看起来十分痛苦,他以为是要给自己进行治疗。

最终,平川三雄和那些马路大(被实验者)一样,也被送上了活体解剖的手术台。”

来源:闲来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