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100多年,至今为何还有人守皇陵,谁发工资?他们是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3 19:02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掠过昌瑞山的轮廓,59 岁的李志军正用祖传的油刷修补乾隆裕陵的彩绘。他袖口沾着朱砂颜料,手里握着的牛角刮刀已有百年历史。这是他在清东陵工作的第四十三个年头,作为第十三代守陵人后裔,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皇陵,更是一个家族的百年承诺。

清晨的阳光掠过昌瑞山的轮廓,59 岁的李志军正用祖传的油刷修补乾隆裕陵的彩绘。他袖口沾着朱砂颜料,手里握着的牛角刮刀已有百年历史。这是他在清东陵工作的第四十三个年头,作为第十三代守陵人后裔,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皇陵,更是一个家族的百年承诺。

清王朝灭亡 111 年后,这片埋葬着五位皇帝的陵园依旧有人守护。他们是谁?为何坚守?工资从何而来?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褪色的朱漆宫墙与世代相传的故事里。

一、龙旗下的铁饭碗

顺治十八年的秋天,第一批守陵人踏着落叶走进昌瑞山。户部档案记载,朝廷为 44 名内侍和 66 名官员划拨了 380 响园地,又派来一千名兵将驻守。这些人多是皇帝亲信的旗人,带着 "守护祖宗圣地" 的使命在此扎根。

康熙元年,守陵队伍扩编至一千六百人。朝廷在马兰峪修建营房,形成后来的 "三镇九营八圈"。如今的马兰关、南新城等村镇,正是当年守陵人聚居的地方。守陵不是苦差,而是荣耀,甚至皇子也会被派来这里。

康熙的三皇子允祉因主编《古今图书集成》获罪,被罚守景陵。十四皇子允禵因皇位之争失败,也在此度过十年岁月。他们住在专门修建的王府里,每月能领到 "减半三色俸米"—— 老米、白米、粟米各半,另一半折算成银子发放。

守陵人的待遇远超普通官员。贝子级守护大臣年薪 1300 两白银,俸米 595 石;而最低等的随甲每年也有 12 两粮银。遵化知县因守护皇陵之责,从七品直升为五品直隶州官,可见朝廷对陵寝的重视。

二、八旗军的最后阵地

清东陵的守陵体系像缩小的朝廷。内务府官员负责祭祀礼仪,礼部人员掌管祭品筹备,八旗兵丁承担安保,工部工匠专司修缮。光绪年间,这里七品以上官员达 423 名,五品以上 273 名,构成庞大的管理网络。

这些守陵人并非都是满族人。早期归附的东北各民族、归顺的汉族兵丁都被编入八旗,统称为旗人。他们亦军亦民,平时耕种朝廷划拨的土地,战时拿起武器护陵。乾隆年间,东府和西府的宗室大臣府邸拔地而起,与侍卫城形成严密防御体系。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这种防御经受了考验。洋兵逼近东陵时,东府寿全公与西府光裕公不愿受辱,一同跳入井中。寿全公被救起幸存,光裕公却长眠井底。这口 "双忠井" 至今仍在马兰峪,见证着守陵人的忠诚。

守陵人的生活优渥而封闭。他们不用缴纳赋税,孩子从小学习满文与礼仪,成年后继承父辈职位。直到清朝灭亡,这种 "铁杆庄稼" 式的生活才被彻底打破。

三、王朝落幕的挣扎

1912 年溥仪退位时,《清室优待条件》承诺 "保护宗庙陵寝"。但乱世之中,承诺如同废纸。守陵人的俸银停发,昔日尊贵的宗室子弟不得不变卖家具度日,甚至有人偷偷倒卖祭祀用的金银器。

1928 年孙殿英盗掘东陵,成为压垮守陵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炸药炸开慈禧陵地宫时,残存的守陵八旗兵无力阻拦。事后溥仪在天津张园设灵堂祭奠,却连修缮陵寝的资金都无法筹措。

那些年,马兰峪的集市上常能看到落魄的旗人。他们穿着褪色的官服,变卖祖传的玉器换粮食。曾经的贝子、国公沦为街头乞丐,而会木工、彩绘的底层工匠反而能勉强糊口。李志军的祖父就是靠着修补陵寝门窗,在乱世中养活了全家。

民国政府虽设东陵办事处,但经费拮据。1933 年日军占领遵化后,陵寝树木被大量砍伐,石雕被拆运变卖。守陵人自发组织护陵队,用老旧的鸟铳与侵略者周旋,许多人因此丧生。

四、新时代的守护者

1952 年,考古人员进驻清东陵时,看到的是断壁残垣与荒草萋萋。政府随即成立文物保护所,第一批员工多是守陵人后代。他们熟悉每座陵寝的结构,能准确说出每棵古树的年龄,成为文物保护的宝贵财富。

李志军就是这时接过了守护的接力棒。16 岁那年,叔父开始教他古建筑彩绘技艺。"地仗灰要七遍,每遍都得阴干",这些祖辈传下的口诀,与现代文物保护标准奇妙融合。他修复的乾隆裕陵彩绘,既保留传统 "金箔贴金" 工艺,又采用新型防霉材料。

如今清东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中,近半数是守陵人后裔。38 岁的谢静家住裕陵东班房旧址,家人三代都在陵里工作。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她,用流利的外语向游客讲述 "东陵三镇九营八圈" 的故事,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

这些现代守陵人的工资由国家财政发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每年获得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十二五" 期间,当地依托陵寝资源发展满族文化产业,马兰峪古城产业园、清史演艺中心等项目,让守陵人后代既守护遗产又能增收。

五、传承不息的薪火

在东陵满族乡,两万多守陵人后代仍保留着独特习俗。他们过年吃 "萨其马",婚丧用满族礼仪,老人会给孩子讲 "龙袍打补丁" 的顺治故事。2021 年《守陵人家满族风俗文化展》上,李志军修复用的油刷与祖传的彩绘图谱一同展出,引来参观者驻足。

清东陵博物馆馆长李寅说:"这些老工匠是活的文物。" 正是靠着李志军这样的手艺人,清代 "地仗灰" 制作、"一麻五灰" 等传统工艺才得以留存。近年来,他们还与高校合作,将古老技艺整理成标准化教材。

守陵人的工作早已超越简单的看护。谢静团队开发了 "数字东陵" 小程序,用 VR 技术还原祭祀场景;李志军带的徒弟里有了考古专业的大学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正在碰撞出新火花。

每天傍晚,李志军都会绕着裕陵走一圈。夕阳下,他的身影与陵前的石像生重叠,仿佛百年时光未曾流逝。从顺治年间的八旗兵到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守陵人的身份在变,但那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始终未变。

如今的清东陵,既有红外监控守护,又有守陵人后代巡逻。当游客惊叹于精美的石雕时,或许不会想到,正是一代代守护者的坚守,才让这份遗产得以完好传承。这或许就是答案:守陵人守的不仅是皇陵,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来源:小豫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