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2024-2025学年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研习营乡村振兴基地共建计划”在始兴县顺利结营。本次活动由暨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指导,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主任叶志海与副主任袁威带队,组织学生深入始兴县开展实地研学。
近期,“2024-2025学年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研习营乡村振兴基地共建计划”在始兴县顺利结营。本次活动由暨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指导,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主任叶志海与副主任袁威带队,组织学生深入始兴县开展实地研学。
研习营以“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为主题,通过走访客家围楼、百年中学、未来社区和红色旧址等多类场所,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国家发展脉动,增强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在满堂客家大围、长围和始兴县博物馆,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客家建筑之美,深入了解围楼的建筑智慧和文化内涵,感受家风家训的传承脉络。始兴县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更让同学们对客家迁徙历史和地方文化有了系统认识。
红围和八一村作为红色革命旧址,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大家在废墟遗址前聆听革命故事,重温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的艰苦斗争,深刻感受到红色信念的力量。
同学们还走访了始兴中学、周前艺术社区和周所未来社区,见证教育传承与乡村新貌的融合。从百年文脉到现代社区,从传统古村到艺术空间,始兴县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让同学们倍感震撼。
在分享环节中,来自中国香港的文蕴熹、中国澳门的柯立言、中国台湾的郑宇君,以及日本华侨苑克严、苏里南华侨方芳等同学踊跃发言,分享所见所感。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研学,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坚定了讲述中国故事、为国家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决心。
本次研习活动以实地走访、现场教学和互动研讨相结合,有效拓展了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为培养新时代青年使命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平台。
研学的港澳台侨胞们就研学过程中对国情的所见所闻所感发表了心得,同学们对围楼的文化和历史兴趣非常浓厚,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建筑美学,也深深被其中的设计巧思所吸引,更有同学以始兴县博物馆呈现的历史文化遗存及馆内记录的始兴发展沿革作为切入点,发表了对地方历史的独到思考,在讨论中大家都更加加深了国情研学的认识和深度。
文蕴熹 中国香港:
这里流传着一句俗语:“有村必有围,有围必有村”。因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被誉为“岭南第一围”的满堂客家大围了。踏进门槛,便进入了文化大殿,我深刻领悟到,要想建立文化自信,必须让民众走入文化中去。满堂客家大屋便是这样一个融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中华文化象征。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始兴博物馆。在这里,我深刻体悟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作为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也一直在坚持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柯立言 中国澳门: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满堂客家大围,它是始兴县现存客家围屋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誉为“岭南第一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宏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参观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客家文化与建筑艺术。始兴中学校史馆和始兴县博物馆则提供了了解当地教育历史和地方文化的机会,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始兴的历史发展。红围、八一村则与红色文化紧密相关,红围曾是中共秘密指挥所,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参观这些地点,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革命氛围和历史厚重感。整体而言,这些地点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人深刻体会到始兴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
郑宇君 中国台湾:
我们去了隘子镇满堂客家大围,我感受到了里面的风土民情,以及参观了里面的内部楼房,听说它是有190多年的历史,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解说员还带着我们一起念《大学》,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跟读语文课本那样。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古人对于楼房建造的古韵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智慧。接着我们还去了始兴中学和博物馆。从中深切感受到始兴县的文化悠久,以及初得知始兴县里有恐龙之乡之称,实在大为惊叹。最后我们还去了红围以及八一村,我真切感受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革命精神。
苑克严 日本华侨:
来到韶关,一路上绿水青山,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在始兴县,给我印象最深的教育基地是红围。红围遭到日军破坏,建筑主体被烧毁,如今仅留存最外层的围墙。但也正因这份独特的历史痕迹,红围反而成了绝佳的拍照地,画面自带“大片”质感,甚至让人联想到古罗马斗兽场的氛围。此外,红围正门口有一棵沿墙壁攀援生长的大树,树上硕果累累,景象格外壮观。
方芳 苏里南华侨:
作为一名华侨学生,两天的韶关国情教育研习之旅,让我对祖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与红色历史底蕴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切认知,其中红围带给我的触动尤为深刻。走进红围,斑驳的墙体、留存的革命旧址,瞬间将我拉回那段烽火岁月。听讲解员介绍,这里曾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无数先辈在此为民族独立与解放默默奉献。那些扎根乡土、坚守信仰的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祖国今日和平繁荣的来之不易,也让我这个常年在外的华侨,对“家国”二字有了更厚重的理解。此次研习不仅让我看到韶关乡村的新发展,更让红色基因在心中扎根。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积极向身边的海外友人讲述中国故事,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韶关民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