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荆紫关高中校内纪念馆,老照片里的身影、旧物件上的痕迹,都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1944年5月,为躲避战火,河南大学由栾川潭头镇辗转迁至淅川县荆紫关镇,荆紫关高中的校舍成了河大师生授课、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近9个月的时间里,河大师生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为
在淅川县荆紫关镇,曾经一段烽火岁月里的办学往事,将河南大学与荆紫关高中紧密相连,这份情谊与当地的红色记忆交相辉映,延续至今。
走进荆紫关高中校内纪念馆,老照片里的身影、旧物件上的痕迹,都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1944年5月,为躲避战火,河南大学由栾川潭头镇辗转迁至淅川县荆紫关镇,荆紫关高中的校舍成了河大师生授课、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近9个月的时间里,河大师生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为这片土地播撒下知识的种子。
【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校长 王子斌:老辈人常跟我们讲,当年河大的老师不光在简陋的教室里给学生上课,还会给当地群众讲抗日的道理,很多当地的孩子就是在那时,埋下了求知和报国的种子。】
时光流转,这段历史成为河南大学与荆紫关高中紧密联系的坚实纽带。2001年11月18日,淅川县荆紫关高中迎来百岁校庆,正式成为“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
【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级中学校长 王子斌:河大不仅给我们捐赠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还定期派优秀教师送教,他们把河大优良的治学传统和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带了过来,让我们的办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河南大学为当地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深沉的家国情怀,而这份情怀,与荆紫关自抗战时期就已熔铸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
【淅川县荆紫关镇红色讲解员 张军:在抗战时期,我们荆紫关虽说不是前沿阵地,但是我们荆紫关的居民们却踊跃捐钱捐物、支援抗战,更有很多青壮年亲赴抗战一线抢救伤病员。】
历史如镜,照亮前路;情谊如泉,润泽心田。荆紫关与河南大学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烽火岁月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在这里生根发芽,教育火种在这里代代相传。
南阳广播电视台 淅川台 薛涵 王瀚 报道
来源:新浪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