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位功夫片祖师爷压根不在同一条赛道,却硬要比出高低,听着就像拿乔丹和梅西踢同一场球。
半夜刷到一条弹幕:成龙不过是李小龙之后的“大号复制品”。
差点把键盘掀了,这话像极了“吃过汉堡就嘲笑包子”。
两位功夫片祖师爷压根不在同一条赛道,却硬要比出高低,听着就像拿乔丹和梅西踢同一场球。
先戳破最大的迷思——“世界级影响力”到底指啥?
好莱坞票房榜?
那是成龙的客厅。
他拍一部就能刷存在感:1995年的《红番区》北美首周末就干到990万美金,《尖峰时刻》三部曲全球累计八亿多刀,连纽约出租车收音机都能蹦出他那句“Do you understand the words that are coming out of my mouth?
”反观李小龙,只凭五部半长片就闯进IMDB前250,靠的却是街头小巷T恤衫、说唱歌里“Bruce Lee in my zone”的精神滤镜。
一个用票房敲开白宫大门,一个用截拳道开宗立派,标准本来就不同,谁赢谁输全靠评委今天心情。
再说好莱坞咖位。
成龙进星光大道留下了两只手印、一只鼻子印,还外带一只鞋印,工作人员笑称“连地板都得给他占块地”。
奥斯卡干脆送了一尊终身成就小金人。
李小龙的星光大道星星?
压根没赶上——33岁就走了,连手印的表格都没拿到。
可在功夫迷心里,李小龙就是天花板上的那颗“永远够不着的星”,这种永垂不朽的遗憾加成才是致命的杀伤力。
回到拍摄手法,俩人是真正的“左右互搏”。
李小龙镜头里只有凌厉:拳到人飞,没有剪辑全靠肉身;《唐山大兄》一脚把人踹出五米外,用的是实打实的寸劲。
成龙的镜头更像杂技现场:把身体当保龄球往下滚,再用剪辑把惊险放大三倍。
他把镜头语言、道具幽默、建筑结构全都当成乐高拼,于是观众记住的不是他打人有多疼,而是“成龙从购物中心灯架上滑下来还抱了盆花”这种人类极限的幽默美学。
可别忘了,成龙最吃亏的是年代滤镜加成。
李小龙的照片永远是黑白高对比——那身汗珠、咬牙怒吼的定格画面,天然自带“传奇感”;成龙则活在高清VCD里,跳钟楼、跳热气球全是现场视频,高清到连血包颜色都透着“塑料感”。
一个活在史诗里,一个活在彩色录像里,观众自动给前者加了柔光。
再说说“全球粉丝结构”。
成龙的粉丝遍布地铁里的建筑工人、中东土豪小孩、甚至白宫保镖;你总能看到他们穿印着他头像的汗衫,随手还能比划两下醉拳。
李小龙的粉丝更像“秘密结社”:纹身师、硅谷程序员、地下Rapper,把龙形标志藏在领口里面,只在深夜的街舞battle里突然使出一记高鞭腿——你才发现丫其实也是咏春忠粉。
一个用热闹刷存在感,一个用低调装深度,流量没法同日而语,精神占领却难分高下。
所以,非要给两尊大佛排座次?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关掉排行榜,找一间老式录像厅,先放《猛龙过江》,再放《A计划》。
李小龙一脱上衣“我要打十个”,全场倒吸凉气;成龙穿着牛仔夹克摔下钟楼,全场爆笑鼓掌。
你看,一个是“我靠这也行?
”的惊叹,一个是“他居然还活下来了?
”的欢呼。
两样都值回票价,非要分个高低,那就辜负了当年偷溜进录像厅的那份心跳。
真要给俩人下结论,一句话就够:李小龙把“功夫”两字翻译成Kung Fu塞进世界字典;成龙把这两个字拍成贺岁片,卖遍全球爆米花。
前者让你相信中国人可以一拳打爆宿命,后者让你相信中国人也能从十楼摔下来拍拍灰照样耍宝。
一个负责把梦升上神坛,一个负责把人拉回人间。
神坛与人间,干嘛非得二选一?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