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创业史:江东猘儿吴长沙桓王孙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7 10:18 1

摘要:孙策是孙坚长子、孙权之兄,承父业于危难之际,凭数千兵马横扫江东六郡,为东吴政权奠定坚实根基。其一生虽仅二十六载,却以小霸王之名威震天下,虽因遇刺英年早逝,却为孙权开创三国鼎立的局面铺就了道路。

孙策是孙坚长子、孙权之兄,承父业于危难之际,凭数千兵马横扫江东六郡,为东吴政权奠定坚实根基。其一生虽仅二十六载,却以小霸王之名威震天下,虽因遇刺英年早逝,却为孙权开创三国鼎立的局面铺就了道路。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东汉熹平四年(175 年)。其父孙坚为东汉末年名将,曾参与讨伐黄巾、讨伐董卓等战役,在诸侯中颇具威望。孙策自幼“英达,好奇节”,常随父亲征战,在军营中习得用兵之道。初平二年(191 年),孙坚征讨荆州刘表时,被黄祖部将暗箭射杀,年仅十七岁的孙策强忍丧父之痛,护送父亲灵柩归葬曲阿(今江苏丹阳),随后率父亲旧部依附袁术。

袁术虽接纳孙策,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却始终对其才华心存猜忌,他屡屡失信于孙策——曾许诺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最终却改用陈纪;后又承诺若孙策平定庐江,便将庐江太守之位予他,可孙策攻克庐江后,袁术竟任命刘勋为太守。两次失信让孙策彻底看清,依附他人终难成事,遂萌生脱离袁术、开拓江东的志向。他暗中联络父亲旧部程普、黄盖、韩当等人,又吸纳周瑜等青年才俊,逐渐组建起属于自己的核心团队。

兴平二年(195 年),孙策抓住时机,以助袁术平定江东为由,向袁术借兵。袁术认为江东局势混乱,孙策未必能成功,便“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敷衍性地拨给少量兵力。孙策率军东进途中,凭借父亲孙坚的威望与自身的号召力,沿途招募兵马,父亲旧部纷纷来投,队伍迅速扩充至数千人。

东汉末年州郡图

孙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东进过程中严格约束军纪,“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这种严明的军纪与其他诸侯纵兵劫掠形成鲜明对比,江东百姓纷纷归附,甚至主动为孙策军提供粮草。他首先率军进攻扬州刺史刘繇,在曲阿展开激战。刘繇本为朝廷任命的官员,却无治军之才,麾下军队军纪涣散,面对孙策军的猛攻节节败退,最终逃往豫章。

击败刘繇后,孙策乘胜追击,先后攻克吴郡、会稽等地:在吴郡,斩杀违抗的太守许贡;在会稽,降服太守王朗。短短一年间,孙策便占据江东三郡,威名远播,江东百姓皆称其为孙郎,士族与豪强也纷纷前来投奔。

建安元年(196 年),孙策将目光投向江东剩余的庐江、豫章二郡,开始规划统一江东的最后一步。庐江太守刘勋拥兵数万,实力雄厚,且与袁术关系密切,是孙策统一江东的最大障碍。孙策深知硬攻难克,遂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他假意与刘勋结盟,派使者送去厚礼,劝其进攻上缭(今江西永修),声称上缭富庶,若攻克之,可获大量粮草与兵源。刘勋贪利,不顾部下劝阻,亲自率军攻打上缭。

孙策见刘勋主力外出,立即率大军突袭庐江首府皖城(今安徽潜山),守军毫无防备,很快被攻破。刘勋得知后方失守,首尾不能相顾,率军撤退途中又遭孙策伏击,最终兵败逃往曹操处,庐江顺利归入孙策版图。建安二年(197 年),孙策进军豫章,派谋士虞翻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华歆为东汉末年名士,深知孙策勇冠三军,智谋过人,且江东百姓多归附孙策,若坚守必遭战火,遂开城投降,豫章郡也纳入孙策统治范围。

至此,孙策彻底平定江东六郡(吴郡、会稽、丹阳、庐江、豫章、庐陵),控制了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的广大地区,江东基业初步成型。平定江东后,孙策并未沉溺于胜利,而是积极开展治理:一方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张昭等贤才纷纷前来投奔,组成了东吴早期的核心智囊团;另一方面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让历经战乱的江东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随着江东局势的稳定,孙策的实力日益强盛,成为东汉末年不可忽视的割据势力,逐渐引起中原诸侯的关注。建安三年(198 年),曹操为拉拢孙策,避免其与袁绍结盟,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欲抚纳之”,试图通过封官赐爵牵制孙策。孙策虽接受封号,却始终保持独立,继续巩固江东统治,甚至暗中规划北伐。

孙策占据江东

当时袁绍与曹操在北方对峙,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袁绍派使者前往江东,欲与孙策结盟,夹击曹操。孙策虽未明确答应,却暗中筹备军队,计划趁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之机,突袭许都(今河南许昌),迎取汉献帝,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目标。这一计划虽因孙策遇刺未能实施,却足以彰显其长远的战略眼光,也让曹操对其极为忌惮,曾感叹 “猘儿难与争锋也”,“猘儿” 即 “小疯狗” 之意,既体现曹操对孙策勇武的畏惧,也从侧面印证了孙策的威名。

除应对中原局势外,孙策还积极稳定江东周边:向南安抚山越部族,避免其侵扰;向西与荆州刘表保持对峙,防备黄祖复仇。当时江东百姓殷实,商旅云集,与中原的战乱形成鲜明对比,许多中原士族为躲避战乱,纷纷逃往江东,进一步壮大了孙策的势力。

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在丹徒(今江苏镇江)狩猎时,遭遇许贡门客的埋伏。许贡原为吴郡太守,被孙策斩杀后,其门客一直伺机复仇,暗中跟踪孙策行踪。此次狩猎,孙策因马速过快,与随从拉开距离,独自追击一头鹿时,许贡门客突然冲出,“以弓矢射策,中颊”。孙策强忍剧痛,拔出佩剑斩杀数名门客,随从赶到时,刺客已被诛杀,但孙策脸颊中箭,伤势严重。

回到军营后,孙策自知时日无多,立即召来弟弟孙权与张昭等重臣,安排后事。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明确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权,同时嘱咐张昭等重臣“善相吾弟”,务必辅佐孙权稳定江东。交代完后事不久,孙策便病逝于丹徒军营。

江东六郡

孙策之死对江东而言是重大损失,却因他的妥善安排,未引发大规模动荡。张昭等人按照孙策遗愿,迅速拥立孙权继位,并派人安抚各地将领与士族,江东局势很快稳定下来。孙权继位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将其灵柩迁葬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彰显其奠基之功。

孙策虽英年早逝,却为孙权留下了稳固的江东基业,其影响贯穿东吴政权始终。首先,他平定的江东六郡,成为孙权后续发展的核心疆域,也是东吴政权的根基。正是凭借这六郡之地,孙权才能在赤壁之战中抗衡曹操,最终与曹魏、蜀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次,孙策招揽的人才团队,构成了东吴早期的统治核心:程普、黄盖、韩当等武将,是东吴军队的中坚力量;张昭、鲁肃、诸葛瑾等文臣,为孙权制定治国与外交策略,尤其是鲁肃提出的“榻上策”,为东吴规划了“占据江东、进取荆州、抗衡中原”的长远战略。

此外,孙策在江东树立的威望与推行的仁政,让江东百姓对孙氏心生归附,减少了孙权继位后的统治阻力。孙权继位初期,面临曹操、刘表等外部威胁,以及江东士族的疑虑,凭借孙策留下的民心与人才,才逐渐站稳脚跟。建安十三年(208 年),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正是依靠孙策时期积累的军事力量与人才团队;黄龙元年(229 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虽未追尊孙策为帝,却始终将其视为江东霸业之奠基者,在朝堂之上多次提及 “孤承父兄之烈,得定江东”。

孙策的一生,是东汉末年“少年英雄”的典范,其短暂却辉煌的历程,赢得了后世诸多史学家的赞誉。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评价:“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亦言:“孙策以少年之龄,承父志、定江东,其功业之盛、速度之快,在三国早期极为罕见,称其为‘江东霸业奠基者’,实至名归。”

孙策,成为后世传颂的少年英雄典范。

资料来源 / 引用文献清单

[晋] 陈寿撰、[宋] 裴松之注:《三国志》。[宋] 司马光编著、[元]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傅乐成:《中国通史》

来源:硕鼠无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