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这帮汉奸暴徒,共产党人杀不绝,你们一定没有好下场!”1945年3月25日,在广西博白县东平圩担水岭刑场,年仅30岁的中共博白县委书记熊景升面对敌人的枪口,以一句铿锵有力的呐喊完成生命最后的抗争。他以热血和信念,在八桂大地谱写了一曲视死如归的抗日壮歌。
“你们这帮汉奸暴徒,共产党人杀不绝,你们一定没有好下场!”1945年3月25日,在广西博白县东平圩担水岭刑场,年仅30岁的中共博白县委书记熊景升面对敌人的枪口,以一句铿锵有力的呐喊完成生命最后的抗争。他以热血和信念,在八桂大地谱写了一曲视死如归的抗日壮歌。
熊景升画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供图
熊景升,1915年出生于博白县一个普通家庭。193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博白县立初中,3年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1935年9月,他怀着报国之志进入北流新圩广西省中学生军事集训总队。在那里,这位文静的青年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军事知识,心中逐渐燃起“驱除日寇、复兴中华”的火焰。
1936年春,熊景升免试直升南宁高中,在共产党员崔真吾和进步教师王贞谔的引导下,开始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1937年秋,熊景升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相连。作为南宁高中支部组织干事,他带领宣传队深入龙州、凭祥等地,以演讲、话剧等形式唤醒民众。他的演讲既有对日寇暴行的痛斥,也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总能在人群中激起热烈的回应。
1938年冬,23岁的熊景升被任命为中共玉林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凭借担任常驻玉林五属总团干事的合法身份,他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巧妙传播党的主张,悄然织起一张坚韧的革命网络。
1939年,日军进犯广西,企图切断通往越南的国际交通线。此时,玉林中心县委改为特支,熊景升肩挑组织部长和北流县委书记双重重担,公开身份是北流战工团新圩队队长,长驻新圩从事党的工作。他积极开辟大容山抗日根据地,走村串户组建抗日武装,通过一支支抗日武装工作队和妇女抗日游击队,将革命的火种深植于桂东南土地。
1944年深秋,熊景升奉命回博白任县委书记,负责筹划武装起义。他深夜伏案研究方案,踏遍山道勘地形,深入农舍聚人心,将党员、爱国青年、觉醒农民迅速集结。
1945年2月26日,他统率1200余人在双旺乡周旺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连夜奔袭六永乡公所,旗开得胜。随后,他们连克亭子、新塘、马田等十余个乡公所,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同时开仓济贫,解决群众春荒难题,并建立了一批乡村抗日民主政权。
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重兵围剿,熊景升沉着指挥,采取“避实击虚、分兵转战”策略,率部阻击、转移、奔袭、围歼,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能连战连捷。他们所到之处皆开仓放粮,吸引青年纷纷参军,队伍迅速扩大至1400余人,全县三分之二的乡村卷入抗日反顽浪潮。这不是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民心向背的深刻昭示——谁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谁就能赢得人民的支持。
1945年3月20日,面对顽军层层围堵,熊景升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果断决定“化整为零、待机歼敌”。当晚,他们分路突围,成功保存主力200余人,这批主力后经廉江转粤,编入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3月24日晚,熊景升率70余人宿营龙虎田绿吊村,却被国民党县自卫队副司令庞金龙侦悉,连夜调兵重重包围。25日凌晨5时,顽军火力密集,冲锋9次均被击退。熊景升左臂中弹,撕布裹伤后仍挥枪高呼,指挥战斗至下午3时,毙伤顽军十余人。然而,终因弹尽援绝,熊景升等40余人不幸被俘。傍晚,庞金龙将熊景升等人押至担水岭刑场。面对死亡,熊景升怒斥国民党顽固派,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这便是悲壮的“绿吊事件”。
如今,硝烟散去,山河无恙。2020年,熊景升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2025年,博白县重修美沙村熊景升故居,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熊景升故居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供图
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熊景升以笔为枪、以心燃火,真正做到了“书生报国”。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在恐惧之下依然选择坚守信仰。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