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打包放进同一篇文章,作者没写价格,却已经把“免费流量”算得清清楚楚。
九道菜集体“出道”,背后操盘的是谁的味蕾生意?
把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打包放进同一篇文章,作者没写价格,却已经把“免费流量”算得清清楚楚。
平台推送讲究完播率,家常菜就是完播率发动机——食材家家有,锅铲人人会,观众看完心里马上冒出一句“我也能做”,手指就自动点收藏。
作者列出九道菜,等于把“家常”两个字拆成九次点击,平台数据立刻好看,下一轮推送继续加码。
再看细节:鱼香肉丝的调味配方直接省略豆瓣酱用量,留言区必然吵起来,有人补笔记,有人贴视频,热度自己长脚。
麻婆豆腐一句“牛肉末”,已经埋好地雷,传统派坚持用猪肉,新派用牛肉,评论区自动分类,作者一句话都不用回,流量翻倍。
辣子鸡不写油温,让新手炸糊,老手得意,两边互怼,热度再翻一倍。
糖醋里脊不写番茄酱还是白醋,直接点燃北方南方大战。
作者把坑挖好,只等观众自己跳。
番茄火锅鸡放在第八,不是随意。
前面七道全是爆炒,突然冒出一个“炖煮”,节奏刚好让人喘口气。
更关键,火锅鸡需要大锅、三五人、围着吃,天然带社交属性。
读者看到这里,脑子里已经约朋友周末聚餐,转发动作已经完成。
作者一句话没提请客,却已经帮读者安排一场饭局。
第九道菜叫“料汁”,看似跑题,其实是整篇文章的“秘密武器”。
它把生抽、陈醋、番茄酱、代糖、淀粉统一编号,变成万能公式。
作者知道年轻人厨房小、调料少,直接给“一瓶走天下”,既省空间又省脑子,顺手把前面八道菜的调味都收编了。
以后谁做糖醋里脊、做宫保鸡丁,都会想起这瓶料汁,想起这篇推文。
作者用一道不占灶台的“菜”,把自己钉进读者的冰箱门。
平台要什么?
停留时长、点赞、转发、收藏。
作者只要抓住“我都能做”的幻觉,数据就稳稳到手。
每一道菜都留下一点缺口,让人忍不住在评论区补课,算法立刻识别为“高互动”,下一波流量继续涌来。
作者不教做菜,教的是“流量怎么做熟”。
九道菜看完,你确定自己是在学做饭,还是在给算法添柴火?
来源:在湖边拍摄美景照